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法蘭克福書展
大前年約莫這個時候我正在法蘭克福書展。永遠不可以讓愛書人去法蘭克福書展,因為他會不理性的購買一堆自以為經過理性思考才買的書籍:像是敘利亞進口的大開本全彩可蘭經、攜帶念誦板可蘭經、鄂圖曼土耳其文可蘭經、有聲可蘭經DVD(究竟要那麼多可蘭經做甚麼?)、北韓的金正日偉人傳、五本用現代希臘文寫的不知名小說、烏茲別克來的遊牧英雄傳還有一堆羅馬尼亞人強烈推銷的當代小說等等等。這些書,我大部分都看不懂。不過這些書有的用極低價買入,有的是書商賣出版權後熱情贈送的樣書,再加上異國文字的魅力,讓我一再說服自己背包滿了有手提,手提滿了還有手臂提。書加一加好幾十本又都是精裝,重量直逼二三十公斤,滿足了我對書的喜好,卻也壓垮了我的從肩膀到腳跟的每一條肌肉。整整兩天,我在會場拖著一大堆書走來走去,再從會場把它們運到地鐵,從地鐵運回旅館。等要回海德堡的時候又得從旅館背這些書走到車站,上月台下月台上火車下火車一路到海德堡的宿舍。
回到宿舍後我發現,這趟旅程我不只帶回了一堆天曉得我甚麼時候會看的書,也帶回了無可救藥的背痛。從那之後,只要我的背包裡超過五公斤,我的背就隱隱作痛,暗示我知識的重量已經超過背部肌群的極限。最近在亞東醫院,可能是家醫科診間的椅子不好坐,我的背又痛將起來,讓我怎麼坐都不舒服。某日正巧看到一樓大廳有一排盲胞按摩小站,我就跑去給一個老伯按。老伯顯然沒看到(當然)我脫下放在旁邊的白袍,一摸我的肩膀和背就表示:
"你是做一些比較粗重的工作嗎?"
"啊?還好。"我最近都坐在診間看老師工作,應該不算粗重。
"不過你背部都是肌肉,做這行應該有一段時間了。會搬很多重物嗎?像家具之類的。"
"呃,還好。"
"現在年輕人有工作就不錯了啦。只是年輕太拼身體會壞掉。"
"也對啦。"
古代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現代書生背有扛鼎之姿。當初怎曉得看書會看到自己變成人體千斤頂呢?各位辛苦出外打拼的少年人,共勉之。
餃子奇緣
一切都從餃子開始
之前偶然得知這裡某間超市有賣韓國餃子(韓國人稱之為"饅頭",原因不明),今天下午找了許久,終於找到店家買了一包冷凍蔬菜餃子。
晚上六點,我拿出珍藏已久的,德國原裝人類食用有機無基改油,進廚房準備煎餃子。沒多久一位黑人舍友拿著兩盒雞腿走進來,準備料理。
該朋友看我滋滋滋地煎餃子,非常好奇,就問我是在煮甚麼。
餃子是有德文的,去查維基百科,會發現它原來叫做Jiaozi。不過我還是講了個比較通俗的講法:Maultasche。
我接著就問他是哪裡來的。
"喀麥隆。那你呢?南韓?"
不知為何,我在本地常常被誤認為韓國人。我一直很想說服自己是因為長得像電視劇裡的韓國人,才會被誤認。但事實上在歐洲曝光率最高的兩個韓國人是金正恩和江南style。
"喀麥隆,那你說法語囉?"我用法語問道。
他瞪大眼睛,似乎非常驚訝一個亞洲人會講法語。
接著就問我為什麼要學法語。
之前偶然得知這裡某間超市有賣韓國餃子(韓國人稱之為"饅頭",原因不明),今天下午找了許久,終於找到店家買了一包冷凍蔬菜餃子。
晚上六點,我拿出珍藏已久的,德國原裝人類食用有機無基改油,進廚房準備煎餃子。沒多久一位黑人舍友拿著兩盒雞腿走進來,準備料理。
該朋友看我滋滋滋地煎餃子,非常好奇,就問我是在煮甚麼。
餃子是有德文的,去查維基百科,會發現它原來叫做Jiaozi。不過我還是講了個比較通俗的講法:Maultasche。
我接著就問他是哪裡來的。
"喀麥隆。那你呢?南韓?"
不知為何,我在本地常常被誤認為韓國人。我一直很想說服自己是因為長得像電視劇裡的韓國人,才會被誤認。但事實上在歐洲曝光率最高的兩個韓國人是金正恩和江南style。
"喀麥隆,那你說法語囉?"我用法語問道。
他瞪大眼睛,似乎非常驚訝一個亞洲人會講法語。
接著就問我為什麼要學法語。
坦白說,我不知道。
我開始陳腔濫調,諸如因為法語很重要啦(實際上已經沒落了。),很多人講法語啦(事實上講孟加拉語的人更多,可是台灣很少人學。)等等。
後來我想到一個好理由,那就是我曾經"一度"想參加無國界醫師,到非洲晃晃。但在我發現他們活動區域都在赤道附近後就放棄了,北迴歸線就已經受不了了,還赤道。
不過我想無國界醫師是一個學語言的好藉口。不過也只是藉口而已。
"你知道無國界醫師嗎?我在台灣念的是醫學,無國界醫師總是優先錄取會講法語的人,所以我就這麼學了法語。事實上我有一個同學就是因為想要參加無國界醫師而學法語。你也知道,非洲現在還是有很多疾病,伊波拉甚麼的。"
"wow,你是基督徒嗎?你會講中文,英文,法語和德語,這真是上帝的恩賜(grâce)。而且你還要當無國界醫師照顧伊波拉病人。真的很不簡單。我們下次可以一起回喀麥隆。"
"!"
我臉上的笑容和被我煎到乾的餃皮一樣僵硬,天哪,我講了甚麼。
主啊,請饒恕我。
古典語言
某次赴台大演講,會後有人問我對古典語言學習的看法。
我有點忘了當時是怎麼回答他的了。有人說學語言就像談戀愛,此話甚佳。而我學習古典語言就是一部一直沒有結果的失戀史。如今回想,曾經擁有又何必天長地久,反正這些語言也都老死了。
大一時聽說醫學會用到很多拉丁文名詞,和幾個同學跑去報名拉丁文;結果上課是一個口齒不清的義大利老頭,嘟嘟囔囔不知道在講甚麼。在聽他氣若游絲的講課兩周後我終於受不了,決定和拉丁文協議分手。
後來發現背拉丁文名詞,並不需要會拉丁文,就像人家開悠遊卡公司不用自己作悠遊卡一樣,一切都是自作多情。
隔了幾年我跑去聽火車站旁的一家古典日語。授課的老師將近一百歲,是受過完整日本教育,又到日本念日文系的大師。我們用的課本是中研院的書,上課都在學如何用日語讀唐詩、漢文甚麼的,是收穫相當豐富的一門課。比較無奈的是老師太老了,板書相當潦草,顫抖的嗓音聽的也相當吃力,不然的話他上的非常好,還會補充很多日本兒歌。在堅持幾個月後,我發現我和老師的口音字跡實在不來電,但有努力過就不遺憾了。
第三次是到清真寺學阿拉伯語。清真寺的課程開始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下課時間要看晚禱甚麼時候開始(每天根據日落微調)。等到聽到"喔喔喔~啊~"的聲音就代表晚禱開始,眾教親就可以準備去洗腳禮拜了(穆斯林的腳很乾淨的,他們整天都在洗腳。)而歐馬教長不只上阿拉伯語,偶爾也會講講伊斯蘭教義、聖訓甚麼的,再罵一罵敘利亞總統,最後希望阿拉保佑我們下周上課時都還活著。本來以為可以和阿拉伯語走到最後,但是實習值班常常碰到假日,最後也是聚少離多,悲劇收場。
最近跑去上古典藏文,地點是台北市的一間寺廟。可能是節能省碳,或是不忍殺生,讓退伍軍人症細菌離開家園,該寺廟的冷氣僅具心理作用,毫無送風的跡象。我們所處教室又西曬,兩個小風扇轉來轉去都是陣陣暖風。老師課文才念了兩行,我就覺得全身融化,不能自己。不是因為法喜充滿而感動,而是快中暑了。轉頭看看四周,赫然發現大家都沉浸在清涼法語中,彷彿身在海拔四千公尺的青康藏高原一般,神情自在又圓滿。在與藏文有緣無份的情況下,本人再次黯然離去。
我有點忘了當時是怎麼回答他的了。有人說學語言就像談戀愛,此話甚佳。而我學習古典語言就是一部一直沒有結果的失戀史。如今回想,曾經擁有又何必天長地久,反正這些語言也都老死了。
大一時聽說醫學會用到很多拉丁文名詞,和幾個同學跑去報名拉丁文;結果上課是一個口齒不清的義大利老頭,嘟嘟囔囔不知道在講甚麼。在聽他氣若游絲的講課兩周後我終於受不了,決定和拉丁文協議分手。
後來發現背拉丁文名詞,並不需要會拉丁文,就像人家開悠遊卡公司不用自己作悠遊卡一樣,一切都是自作多情。
隔了幾年我跑去聽火車站旁的一家古典日語。授課的老師將近一百歲,是受過完整日本教育,又到日本念日文系的大師。我們用的課本是中研院的書,上課都在學如何用日語讀唐詩、漢文甚麼的,是收穫相當豐富的一門課。比較無奈的是老師太老了,板書相當潦草,顫抖的嗓音聽的也相當吃力,不然的話他上的非常好,還會補充很多日本兒歌。在堅持幾個月後,我發現我和老師的口音字跡實在不來電,但有努力過就不遺憾了。
第三次是到清真寺學阿拉伯語。清真寺的課程開始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下課時間要看晚禱甚麼時候開始(每天根據日落微調)。等到聽到"喔喔喔~啊~"的聲音就代表晚禱開始,眾教親就可以準備去洗腳禮拜了(穆斯林的腳很乾淨的,他們整天都在洗腳。)而歐馬教長不只上阿拉伯語,偶爾也會講講伊斯蘭教義、聖訓甚麼的,再罵一罵敘利亞總統,最後希望阿拉保佑我們下周上課時都還活著。本來以為可以和阿拉伯語走到最後,但是實習值班常常碰到假日,最後也是聚少離多,悲劇收場。
最近跑去上古典藏文,地點是台北市的一間寺廟。可能是節能省碳,或是不忍殺生,讓退伍軍人症細菌離開家園,該寺廟的冷氣僅具心理作用,毫無送風的跡象。我們所處教室又西曬,兩個小風扇轉來轉去都是陣陣暖風。老師課文才念了兩行,我就覺得全身融化,不能自己。不是因為法喜充滿而感動,而是快中暑了。轉頭看看四周,赫然發現大家都沉浸在清涼法語中,彷彿身在海拔四千公尺的青康藏高原一般,神情自在又圓滿。在與藏文有緣無份的情況下,本人再次黯然離去。
"學長,到底要不要學古典語言呢?"
"去試試看吧。學語言就像談戀愛,不冒點險又怎麼知道有沒有緣份?"
"去試試看吧。學語言就像談戀愛,不冒點險又怎麼知道有沒有緣份?"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文法或人法>
今天我去聽了一堂現代藏語,席間老師用許多術語,諸如la類格,間接受格,直接受格,作格標籤等,向學員解說藏語文法。
藏語,如同其他宗教語言,如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常有”學兩次”的情形。一般在台灣學藏語會先學古典藏語,也就是學怎麼讀經文,爾後才學現代藏語(拉薩話或康話)學會話。這兩者的差異不僅僅在語音詞彙上,文法上更有其顯著的不同,受過古典藏語訓練的學員有時會很難接受現代藏語簡化的助詞,脫落的語尾和不完全的動詞變化。
索緒爾以降,語言學從歷史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解放,開始研究語言本身,開始關照每個語言的規範問題。爾後又有喬姆斯基,主張人類語言習得能力是內建的,稱之為”生成語法”,根據這套內建的系統,幼兒得以從分辨哪些句子是合乎語法,哪些句子是不合乎語法。
小弟不是語言學專家,無意細究;但可以看出來,語言學家很在乎一個句子"合不合乎"語法規範。而受喬氏影響,現在的語言教育仍然將一個句子定義成合乎規範和不合乎規範。
藏語,如同其他宗教語言,如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常有”學兩次”的情形。一般在台灣學藏語會先學古典藏語,也就是學怎麼讀經文,爾後才學現代藏語(拉薩話或康話)學會話。這兩者的差異不僅僅在語音詞彙上,文法上更有其顯著的不同,受過古典藏語訓練的學員有時會很難接受現代藏語簡化的助詞,脫落的語尾和不完全的動詞變化。
索緒爾以降,語言學從歷史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解放,開始研究語言本身,開始關照每個語言的規範問題。爾後又有喬姆斯基,主張人類語言習得能力是內建的,稱之為”生成語法”,根據這套內建的系統,幼兒得以從分辨哪些句子是合乎語法,哪些句子是不合乎語法。
小弟不是語言學專家,無意細究;但可以看出來,語言學家很在乎一個句子"合不合乎"語法規範。而受喬氏影響,現在的語言教育仍然將一個句子定義成合乎規範和不合乎規範。
<go和went>
無論我們今天是學英語,格陵蘭語還是海岸阿美語,我們今天看到他們的模樣都是千百年來演變的結果,而且這個演變會持續下去。每個語言就像一條剛做好的火腿, 我們只能看到這個火腿的斷面。今天我們學習英語,已經很少在思考go went gone裡的went 和go 事實上是源自兩個不同的古 英語詞彙,而把它當作”不規則”動詞記憶。如果一個學生忘了went,不講go went gone而自己發明講go goed gone,我們會說他文法錯誤,而且根本沒常識,go的過去式要用went。但在蘇格蘭,他就對了。蘇格蘭人的講法是:gae ,gaed, gaen。一個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不能說他錯,頂多只能說英格蘭人不這樣說。
一個語言教學者應當幫助學生接受語言,而不是把力氣花在強調"對錯"上。
如果仔細思考語言的本質,強調文法極有可能無助於學習,反而會阻礙許多怕犯錯的學生,又更何況,大多數強調文法的老師根本不了解該語言的歷史脈絡,該語言的方言差異,以及語言間的交互作用,在甚麼都不了解的狀況下花大量時間強調標準語文法的神聖性,似乎又過頭了。
無論我們今天是學英語,格陵蘭語還是海岸阿美語,我們今天看到他們的模樣都是千百年來演變的結果,而且這個演變會持續下去。每個語言就像一條剛做好的火腿, 我們只能看到這個火腿的斷面。今天我們學習英語,已經很少在思考go went gone裡的went 和go 事實上是源自兩個不同的古 英語詞彙,而把它當作”不規則”動詞記憶。如果一個學生忘了went,不講go went gone而自己發明講go goed gone,我們會說他文法錯誤,而且根本沒常識,go的過去式要用went。但在蘇格蘭,他就對了。蘇格蘭人的講法是:gae ,gaed, gaen。一個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不能說他錯,頂多只能說英格蘭人不這樣說。
一個語言教學者應當幫助學生接受語言,而不是把力氣花在強調"對錯"上。
如果仔細思考語言的本質,強調文法極有可能無助於學習,反而會阻礙許多怕犯錯的學生,又更何況,大多數強調文法的老師根本不了解該語言的歷史脈絡,該語言的方言差異,以及語言間的交互作用,在甚麼都不了解的狀況下花大量時間強調標準語文法的神聖性,似乎又過頭了。
或許,當文法無法幫助學習時,就不需要去深究;同樣的,當解釋無法幫助記憶時,一個詞的意思也不用去細探。與其理解語言,不如接受語言。語言和情境就像是筷 子和切細的食物,亞洲人把食物切細,是為了好用筷子夾,而筷子也只能夾已經切細的食物。語言和情境亦如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語言是人類大腦因應情境而 生,沒有語言,情境無意義,沒有情境,則用不到語言。
<哥弟姐妹>
這又讓我想到,以前有一位學中文(華語)的韓國朋友問我,中文有弟弟、妹妹、姊姊,為什麼不能講”兄兄”,一定要講”哥哥”。講了一輩子的”哥哥”,我還真沒想過這問題。反過來說,又為什麼一定要講”兄弟姊妹”,而不能講”哥弟姐妹”?
後來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哥”原本只有唱歌的意思,哥字不做唱歌解,是從唐朝開始,讓我們來看看舊唐書裡的一句話;
唐 玄宗的親人死了,皇帝講了這麼一句話被史官紀錄下來,"玄宗泣曰:四哥孝仁。"也就是說皇帝懷念四哥,說四哥這個人做人有孝有仁,是個好人。你一定以為玄 宗懷念的是他四哥,但這裡的四哥指的竟是他老爹睿宗,叫爸叫四哥,那叫媽叫三姐嗎?這是我看到這段史實第一個想法。秉持EBM的精神,沒多久我就在維基百 科上找到答案(不喜維基的,可在<漢字源流>一書找到同樣內容)。原來這四哥大有來頭,竟是鮮卑語的稱謂習慣。撇開唐朝宗室有鮮卑族的血統不談,南北朝之 後的唐朝,漢語裡已經有不少外族詞彙。根據資料,鮮卑人叫爸爸和叫哥哥是用同一個詞,用的是"阿甘"。這樣的稱謂源自於遊牧民族的習俗:父死後妻其後母。 也就是老爸死了,兒子可以娶老爸的小老婆,這樣老爸也就變老哥了。時至今日的維吾爾語、蒙古語的兄還是以類似的音發,像是aka, ax等。講了那麼多,我們終於理解為什麼要講哥哥而不能講兄兄的歷史了。解釋雖然清楚了,但是有這個必要嗎?如果連母語者都不知道這個詞的來由,作為學習 者實在不需強求"理解"一個詞。
後來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哥”原本只有唱歌的意思,哥字不做唱歌解,是從唐朝開始,讓我們來看看舊唐書裡的一句話;
唐 玄宗的親人死了,皇帝講了這麼一句話被史官紀錄下來,"玄宗泣曰:四哥孝仁。"也就是說皇帝懷念四哥,說四哥這個人做人有孝有仁,是個好人。你一定以為玄 宗懷念的是他四哥,但這裡的四哥指的竟是他老爹睿宗,叫爸叫四哥,那叫媽叫三姐嗎?這是我看到這段史實第一個想法。秉持EBM的精神,沒多久我就在維基百 科上找到答案(不喜維基的,可在<漢字源流>一書找到同樣內容)。原來這四哥大有來頭,竟是鮮卑語的稱謂習慣。撇開唐朝宗室有鮮卑族的血統不談,南北朝之 後的唐朝,漢語裡已經有不少外族詞彙。根據資料,鮮卑人叫爸爸和叫哥哥是用同一個詞,用的是"阿甘"。這樣的稱謂源自於遊牧民族的習俗:父死後妻其後母。 也就是老爸死了,兒子可以娶老爸的小老婆,這樣老爸也就變老哥了。時至今日的維吾爾語、蒙古語的兄還是以類似的音發,像是aka, ax等。講了那麼多,我們終於理解為什麼要講哥哥而不能講兄兄的歷史了。解釋雖然清楚了,但是有這個必要嗎?如果連母語者都不知道這個詞的來由,作為學習 者實在不需強求"理解"一個詞。
<你真的有讀書嗎?>
小 寶考試考壞了,媽媽問小寶,"你真的有讀書嗎?"這句話再稀鬆平常不過了,但對外華語(教外國人國語)的老師會告訴你,這是國語受台語影響,而形成的有字 句,是不合規範的,"有"後面只能接名詞,不能接動詞,也不能接形容詞,真正正確的講法是:"你真的讀書了嗎?"。而更了不起的學者又會說,這是閩南語中 的古越語成份,時至今日,越南語中的有字句仍十分常見,幾乎每講兩句就要"有"那麼一下,你”有”喜歡台灣嗎?(Em “có” thích Đai Loan không)你”有”快樂嗎?(Em” có” vui không)。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從師大國語中心出來的外國人講話會怪怪的,他們會說"外面下雨嗎?"而不說"外面有下雨嗎?"甚至還會糾正中文母語 者,因為那樣講是錯的。
小 寶考試考壞了,媽媽問小寶,"你真的有讀書嗎?"這句話再稀鬆平常不過了,但對外華語(教外國人國語)的老師會告訴你,這是國語受台語影響,而形成的有字 句,是不合規範的,"有"後面只能接名詞,不能接動詞,也不能接形容詞,真正正確的講法是:"你真的讀書了嗎?"。而更了不起的學者又會說,這是閩南語中 的古越語成份,時至今日,越南語中的有字句仍十分常見,幾乎每講兩句就要"有"那麼一下,你”有”喜歡台灣嗎?(Em “có” thích Đai Loan không)你”有”快樂嗎?(Em” có” vui không)。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從師大國語中心出來的外國人講話會怪怪的,他們會說"外面下雨嗎?"而不說"外面有下雨嗎?"甚至還會糾正中文母語 者,因為那樣講是錯的。
<文法還是人法>
十 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地都推行了標準語運動,我們今天學的外國語也都是人家的標準語。德語,我們學的是高地德語;日語,我們學的是東京標準腔;韓 語,我們學的是首爾方言;而華語,我們學的是以北京話為基礎融合江浙方言的國語。標準化的過程一定會面臨到抉擇的問題,在規定誰符合規定誰不符合規定的不 是文法,而是人法。文本無法,唯人定焉。若國語可以受滿語影響而用挺字句(這個人挺漂亮的。
十 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地都推行了標準語運動,我們今天學的外國語也都是人家的標準語。德語,我們學的是高地德語;日語,我們學的是東京標準腔;韓 語,我們學的是首爾方言;而華語,我們學的是以北京話為基礎融合江浙方言的國語。標準化的過程一定會面臨到抉擇的問題,在規定誰符合規定誰不符合規定的不 是文法,而是人法。文本無法,唯人定焉。若國語可以受滿語影響而用挺字句(這個人挺漂亮的。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背影
我與學弟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春天,intern少了,威明公也剛回國,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值班室出來,打算自己換藥,讓intern休息一下。到183見著patient list,看見滿院狼籍的病人,又想起學弟換藥換出足底筋膜炎,不禁覺得他太不耐操。
但我還是說道,“學弟,你走吧。假日我換就好。”他朝護理站看了看,說,“我去推藥車。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對面護理站的門內有幾台鐵製換藥車。走到那邊,須穿過窄門,走好幾步路。學弟已是一個瘸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帶著惺忪的雙眼,穿著起皺的白袍,蹣跚地走到藥車間,慢慢抓住藥車,尚不大難。可是當他把剎車踩起,要推出藥車,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握著車緣,兩腳使勁一頂;他的身子向前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很快就笑出來了。我趕緊收起笑容,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但我還是說道,“學弟,你走吧。假日我換就好。”他朝護理站看了看,說,“我去推藥車。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對面護理站的門內有幾台鐵製換藥車。走到那邊,須穿過窄門,走好幾步路。學弟已是一個瘸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帶著惺忪的雙眼,穿著起皺的白袍,蹣跚地走到藥車間,慢慢抓住藥車,尚不大難。可是當他把剎車踩起,要推出藥車,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握著車緣,兩腳使勁一頂;他的身子向前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很快就笑出來了。我趕緊收起笑容,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