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從神經科學看學習語言>

記憶可以粗略分為長期記憶以及短期記憶。有一位仁兄,本來打算做精神分析,但覺得那樣不太科學,轉研究動物是如何學習,這個人叫Kandel,後來拿了諾貝爾獎,寫了一本教科書,全世界念神經學的倒楣學生都要念。

相信大家都同意,研究學習是個有趣課題,尤其是對家裡有小孩要升學的家長而言。為了小孩能夠見賢思齊,您或許想研究醫學生如何學習大體解剖,台大物理學生 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但是人畢竟不能拆開來研究,而且太複雜生物學家會崩潰,所以一般來說,生物研究都是拿最簡單也最無聊的動物當作模式生物。我小時候也 想研究大象,想說什麼果蠅線蟲有甚麼好玩,研究那個能幹嘛。但一等到念研究所才發現,大象多久才一胎,老鼠果蠅繁殖起來欲罷不能,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 子孫孫,無窮盡也。還可以讓姐姐配弟弟,子代配親代,是最早實行多元成家的領域,領先美國近百年。下次您可以試試一句話惹毛研究大象博士生:甚麼時候畢業 啊?他可能當場休克。

回到那位仁兄,為了研究動物學習行為,他用了一種稱作海兔的動物做模式生物。海兔您也曉得,就是一隻胖胖呆呆的無脊椎生物。當然研究海兔學習不是放兒歌給他聽,請他聽完唱一遍,也不是像猩猩一樣給他看圖片抓周。K先生採取的是,用毛筆捉弄海兔肚皮上的一個器官:虹管來研究。你一捉弄海兔的虹管,他的鰓就會縮一下,戳一下虹管縮一下鰓,戳一下虹管縮一下鰓,想必K先生玩的不亦樂乎。但久而久之海兔越縮越沒勁,人家雖然呆,也知道你在玩他。

這種越縮越沒力就叫做habituation。

K先生覺得海兔偷懶,決定讓他精神精神。因此不僅捉弄海兔的虹管,還要電一下他的尾巴。這一電不得了,鰓縮的可厲害了。等到後來只是輕撫一下虹管,鰓都會猛的瑟縮。
這叫做classical conditioning。

這後面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離子孔道表現,甚至如果要長期記憶,訊息還會進細胞核,讓神經元做出新的蛋白質,或讓突觸生長。

這就是學習的神經學基礎。

也因此之後的幾十年發現短期記憶可以靠離子孔道的表現維持,但長期記憶就有賴蛋白質的合成。但這並不表示,您晚上要背單字前,得先去自助餐吃他一打牡蠣,好晚上背單字背地"並棒叫"。

這跟學語言有甚麼關係?事實上關係有點遠,不過我們可以推而廣之。就像你去學語言,每天都是同樣一門,第一天好興奮,記了好多單字,然後越來越沒勁,越來 越沒勁,是不是自己沒天分啊,學了那麼久了,看到某個語文就想吐。海兔被戳都會煩,人怎麼可能不煩。所以到一定程度疲乏是正常的,是科學的。

再來是怎麼樣記單字最牢?我永遠記得我在布拉格寄東西回台灣時,郵局人員問我要不要pojištění。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捷克字,想說寄東西就寄東西,郵 資也付了,地址也寫了,還要甚麼pojištění?此時郵局人員臉皺成一團,大概是共產時期公家糧吃習慣了,很不耐煩,“ pojištění! Po-jiš-tě-ní! jo nebo ne!“滿臉不屑,又對著我大吼,檔窗玻璃都是這位斯拉夫大嬸噴的口水,我嚇都嚇死了。趕緊拿出小字典查查究竟是甚麼意思,p-o-j-i-š-t-ě- n-í,原來是保險的意思,她是問我這包裹運送要不要保險。

這就如同海兔的尾巴被電擊,我到現在聽到pojištění,身體還會抖一下。當然這個字的意思也永遠忘不了,一次就記牢了。這個故事只是告訴我們,多出去走走,接觸人群的好處是,有時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幫助學習單字,而且一勞永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