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法蘭克福書展三>

離開烏克蘭攤位後我看到了拉脫維亞攤位。是時候練習一下拉脫維亞語了。這樣講好像自己很行一樣,事實上我的拉語也是很有限的。

拉脫維亞展館不小,但有點冷清,只有兩個人顧攤,裡面的男士似乎在研究帳目的樣子。
我像是樹懶一樣慢慢的接近他,然後故作深思狀看著架上的一本書,等他抬起頭來時:

"我可以買這本書嗎?"我用拉語問道,指著其中一本書。

"你講拉脫維亞語?"

"我在學習拉脫維亞語。"

"為什麼?"

"因為我對拉脫維亞文化和文學有興趣。"

"wow!那你喜歡我們拉脫維亞嗎?"

"當然,非常喜歡!"

男士開心的笑了。


這是萬用對話。但要小心,因為國際展區相互距離很近,他可能等一下要出去尿尿時,不小心聽到我在另一個攤位講

".....我對捷克文化和文學有興趣。"

"wow!那你喜歡我們捷克嗎?"

"當然,非常喜歡!"

從此成為拉脫維亞負心漢。

總之,我又問了他一次可不可以買架上的書。

"我們都是最後一天才賣耶,你明天會來嗎?"
"不會,我今天就回去了。"
"我幫你問一下。"
他去問了一個在前面顧攤的老婆婆,機哩瓜拉了幾句。

"一般來說我們只有最後一天才賣,因為今天還在展出。可是既然你對拉脫維亞文學有興趣,那你應該要擁有這本書。而且你的眼光很好,這是一本文學性很高的作品。"

於是我就以頗便宜的價格買了這本書。 事實上我根本不知道書是在講甚麼的,剛剛根本是亂指。

他後來又跟我聊了一會,當然不可能是用拉語,而是用德語。
我才知道,原來德國有許多學生因為德國醫學系考不上,跑去拉脫維亞念醫學系,但因為都是拉語授課,所以他們都會講拉脫維亞語,也必須會講拉脫維亞語。

"德國人講拉語不稀奇,亞洲人講就真的稀奇了。"他笑著說。

離開拉脫維亞攤位,我到處亂逛,逛到了邊角的奈及利亞攤位。裡面坐著兩個黑人,其中一位黑人老兄很熱情,一看到我上前就和我打招呼。

我的目光先停留在幾本字典上。

"這是?"我指著其中一本書問到。
"Fulfulde語字典。"



Fulfulde語,又稱富拉語,是西非的通用語,從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向東一直到蘇丹、向南至喀麥隆都有它的蹤跡。

"那這些課本呢?學Fulfulde語的嗎?"

"不是,那是優魯巴文課本。這邊是優魯巴文辭典。"


優魯巴語(Yoruba),屬於尼日剛果語,共有三個聲調。
除了聲調以外,優魯巴語的數字表達方式要一直加加減減,讓人想到法語。

可是優魯巴人對心算的執著度遠勝法國人,一進到二位數就開始加加減減。
11是10加一,這不難理解,但

16=20減4=ẹẹ́rìndílógún
17=20減3=eétàdílógún

加減法學完學乘法:

40是20的兩倍:ogójì
60是20的三倍:ọgọ́ta
70是20的四倍減十:àádọ́rin
80是20的四倍:ọgọ́rin
90是20的五倍減十:àádọ́rùn

下次有人說法國人數學很好,因為他們連講數字都要計算,您可以說,別談法語了,聽過Yoruba的數字嗎?

"所以你會講Fulfulde和優魯巴語嗎?"
"哈哈,我不會。"
"...........那你會甚麼?"
"我會講豪薩語、伊波語還有我們家鄉的XX語,當然還有英語。"

豪薩語(Hausa),屬於亞非語系西查德語族,是西非的交易語言。所有的查德語族都是聲調語,豪薩語自然也不例外。我是沒學過,但字母上面的撇撇感覺就是標記聲調。



豪薩語另一個特點是方向的表達方式。

以中文來說,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上課,老師在黑板前上課,我們會說:

老師在學生的前面,但同時老師也在黑板的前面。

但如果是用豪薩語講,就會變成:

老師在學生前面,而老師在黑板後面,亦即黑板在老師的前面。

換句話說,豪薩語的空間表示是一個箭頭一直往前走,用圖來表示就是:


左邊是豪薩語,右邊是中文表示空間的方法。

伊波語(Ibo),尼日剛果語,也是個有聲調的語言。 

總之最後,我以百分之百被他中飽私囊的價格,買了這幾本書。圖為這位仁兄和我的書合照。













<世界三大困難語言>

政大校長一席話激怒了許多人,我的好朋友,也是多國語言咖啡創辦人Thierry寫了一篇語言習得的文章,登在天下雜誌網路上。

但是這篇文章被戰翻了,當然還是圍繞在語言是否有客觀難易的問題上。

我後來在內部社團寫了一篇文章,除了試圖釐清Thierry原意以外,也談了網路上常見的"都市傳說":

A語言和B語言是全世界最難的語言。

這句話常常伴隨不同的A和B出現,常客有中文、俄語、德語、阿拉伯語、匈牙利語、芬蘭語等等。

有網友在Thierry的文章下反駁,認為中文、俄文和阿拉伯文並稱世界三大困難語言,怎麼能說俄文比英文簡單呢?人家是世界三大難耶,就像世界三大男高音一樣,很威的。

為此我簡短寫了一篇回應,試圖探討這三個語文,究竟有沒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難的三個語言。
 
"那我們又可不可以說俄語很難,和中文、阿拉伯語並稱世界三大最難語言呢?

假設我們說的中文是國語,也就是官話的話,小弟孤陋寡聞,但也知道台語詞彙基本上要連讀變音,只有每個詞的最後一個字保持本調。諸位不妨念念李登輝的李, 李登輝的登,李登輝的輝。李這個字放在李登輝李和拿出來單獨講的調性是不同的。國語基本上變音複雜度遠小於台語,出國比賽前,國內資格賽就輸了。

假設中文包含台語,那可能要先在漢藏語系裡面自己比一比。藏語有過去式,有動詞變化,而且藏語還是作格語言,台語基本上也沒有,還沒參加奧運,亞洲盃也輸了。
那俄文是不是也很難,足以並稱世界三大難語言呢?俄文基本上格位算作六格,捷克語就已經七格了。更不用說波蘭語和捷克語第一格陽性動物形容詞和名詞的複數 會有音變。不講格位講動詞,俄文可能就輸保加利亞語一大截,保加利亞語aspect、tense、mood、voice一堆又攪和再一起,有些反而可以對 應羅曼語。坦白說,去年自修時,我也是抱持著保加利亞語沒有格位,應該很簡單的心情,殊不知,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旋即放棄。

我們心目中號稱世界三大難語言的俄語,可能在現實裡,某個程度連斯拉夫的家門都出不了。

提醒各位海水要退潮了,還沒穿好褲子的朋友快穿起來。

我的意思是:

談論哪個語言最難是一個假議題。

因為世界上六千種語言,不是每個都被記錄下來,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前,您又怎麼能保證某個語言是最難的語言呢?更不用說之前提的方法學問題,客觀上很難把語言排成一排比,然後從一到十給分數。

當然爭議是俄語有沒有比英語難。不談語言,先談運動。運動我是外行,這只是舉例而已:
像舉啞鈴,在陸地上舉啞鈴很重,弄不好關節會受傷,但在水中舉啞鈴因為有浮力,所以關節受力較小,可是也可以達到類似的運動目的。

假設我們的目的是健康,管他陸地舉水裡舉,重點是要有效果又能夠持續,而且最好不要有運動傷害。因此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水中啞鈴就不錯。

語言學習也是一樣,俄語因為不可預測性太強,直接硬學,如果不是有其他斯拉夫語基礎,或是學過格位語言,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多挫折,長久下來負向情緒很多,自然不想再碰。

但社長想說的是,如果在水中一面和俄國辣妹聊天一面學俄語,我的意思是如果是用習得的方式,一定程度就是繞過俄語的文法複雜度,彷彿把啞鈴拿到水中舉,反正俄語可推演性不高,那乾脆先聽一個學一個,說不定這樣也能累積俄語實力。

而用這種方式,可能每個語言難易度的感受都差不多,就像扔給你一個鬧鐘,問你這和勞力士表哪個複雜,表面上看都是鐘表,沒拆開又怎麼知道裡面構造複不複雜?

換句話說,正因為俄語就傳統文法視角比英文難,所以要繞道學習,又稱習得。從另一個觀點也可以說,從習得的角度,把語言當作整體而不拆解,很有可能對人類神經系統來說,沒有難易的問題。"

我不是語言習得專家,但就神經科學觀點,傳統的學習方式的確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也和人類學習母語的方式迥異。假以時日,若神經語言學有更突破的進展,我們更了解人類是如何輸入語言,進而輸出語言,或許就能釐清,究竟怎樣的外語學習方式最有效,也最省力。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語言難易程度>


政大校長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加精實,決定刪減一些課程。而外語學院,這個多年來不事生impact factor的敗家機構自然要被開刀。事實上不只台灣,之前小弟就聽說德國某大學城羅曼語學系要減少正規西班牙語課程,因為已經沒錢請老師了。看著自然科學實驗室一棟一棟的蓋,實驗室經費動輒百萬歐元,人文學科卻全部擠在一棟樓裡,人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卻進入史上空前的寒冰期。

我們以為,以文科為主的政大會成為台灣的中流砥柱,努力在這場洪流中堅持下來。但政大校長顯然不這麼想,甚至主動揮刀自宮。

他的立論是以下這句足以記錄在<語言學科衰亡史>而流芳百世的名言:

"我學英文,most English I know I learned by myself,可是你不能夠說斯拉夫語就一定比英文難嘛,我不覺得。"

這一定要看完整影片,才能感受校長現場說most English I know I learned by myself的磅礡氣勢。




首先,校長說他會英文,所以不認為斯拉夫語一定比英文難。這是一個饒富禪意,並且發人深省的句子,要了解這句話有點難,需要哲學系來解析。

但語言真的有難易之分嗎?美國政府根據所需上課時數,把語言分為好幾個等級,Category 1,Category2,Category3等等,Category 3最難,包含阿拉伯語、日語、中文、廣東話等等。

Category2比Category 3簡單一級,有俄語,冰島話等等。

Most Icelandic I know I learned by myself,而我真的不覺得在任何意義上,可以說冰島語比日語或中文簡單。

之前有人用data base調查,想找出世界上最奇怪的語言。語言學家將語言的各種特徵,像是格位有幾個,有沒有完成式,有沒有聲調等等,將世界六千種語言其中一千多種分門別類。
根據該篇文章,許多大家傳統上覺得很特別的語言並沒有真的那麼怪,像是巴斯克語。反而像是英語還滿怪的。

但這有一些方法學的問題。首先,這是語言之間互比。不要忘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語言佔人類生活的絕對少數。事實上全世界語序SOV的語言比SVO多,可是我們的直覺通常是SVO語言比較多。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用文章提到的線上資料庫來加以分析。

要用線上資料庫來分析,一定要先看看他的分類適不適用。很不幸的,這個資料庫並不適合拿來探討語言難易,因為和語言學習的經驗有一段差距。

例如格位

格位數目,和住院醫師工時一樣,是一個可以被操縱的議題。很多人以為匈牙利語和芬蘭語格位很多,但殊不知依據本網站,日語的格位也多達8-9個。大家學日語真的有格位很多的感覺嗎?這樣我們可以說日語的格位較多,比德語難嗎?

印歐語的文法都是依照拉丁語去排的,因此很多都會有格位表。即便芬烏語系,事實上是用後綴(助詞)當標記,傳統上還是把它們算做一個一個格位。

亞洲也有這個情況,藏語是依照梵語為藍本編文法的,梵語有格,因此藏語的助詞也被視為格的一種。

當然,格位和助詞所代表的意義是差不多的,格位的變化也可能是助詞衍生而來,但作為語言學習者,對這兩種系統的感受絕對不會一樣。因為格位變化的不可預測性,通常遠大於助詞系統。

我們再來比較俄語和中文的時態:

過去式
Past tense
Russian:Present, no remoteness distinctions
Mandarin: No past tense

俄文有過去式,但中文沒有,我想這點大家都同意。

但在完成與非完成體,中俄兩文卻被視為同等:

Perfective/Imperfective Aspect
Russian:Grammatical marking
Mandarin :Grammatical marking

我想這邊俄文是指完成態與非完成態動詞,而中文是指"了"標記。
兩邊都有這樣的文法特徵,但就這個特徵而言,因為俄文的文法標記是用動詞加前綴,甚至詞幹本身變化,因此複雜度絕對大於中文。

所以就客觀上來說,語言的難易測定有他方法學的困難,聲調語言一個調可以對應幾個格?
我們真的很難給出一個數字,說芬蘭語一百分,閩南語九十分,英文七五分。

但是我們可以說就某個文法特徵,兩個語言互相比較之間的距離。

例如俄文有格位變化,英文沒有,中文也沒有,在格位這項指標上,俄文就比英文難,因為我們的母語和英文都沒有這個概念。

又例如俄文有重音,英文也有,乍看之下一樣難,但是俄文的重音會隨著格位、變位跳來跳去。因此在重音當中,俄文比英文要記的東西多。

這樣一個一個比下去,很有可能會得出:對中文母語者而言,俄文比英文難這樣的結論。

但坦白說要這樣說服校長真的有點窩囊。

語言學習靠的是環境暴露,已經沒有環境,還要大家待在家裡看電腦,這意思是自招政大語言教學辦學不力,甚至輸給網路課程嗎?

你乾脆建議同學白天上完課,晚上到自家的推廣中心,政大公企補習算了。



參考資料: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 Leipzi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德國醫院食堂>

我每天在食堂吃飯都覺得再這樣健康下去,絕對可以活一百二十歲。
德國蔬菜(非沙拉)為了保持維生素不流失,基本上都不太煮熟,而且常常是一大碗沒有煮熟的紅蘿蔔,一大碗沒有煮熟的綠花菜,讓癌細胞光聞到味道就放棄轉移,自我毀滅。
肉類為了消毒,都高溫脫水煮到乾硬,確保微生物沒有任何生存的空間。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法蘭克福書展(二)


前面提到了,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法蘭克福書展。
我第一次參加是在2009年秋天在德國當交換學生的時候,旅行經驗不多,更不用說完全不了解法蘭克福書展的規模,只背了一個背包就去了。沒想到買的書太多,幾袋書近三十公斤,掛在身上一路扛回海德堡,也因此患上背疾。

還記得當時買了一本敘利亞印刷廠印製的全彩可蘭經。之所以全彩,是因為可蘭經在誦讀時有一定的講究,會以不同顏色標記字母提示輕重緩急。現在敘利亞戰亂頻仍,當年見到的老闆或許也在徙歐之列。

09年我學藝尚淺(雖然現在也不怎麼樣),但已曉得用幾招騙取各國攤位賣給我書,甚至直接送我書。在捷克攤位,我便以當時僅會的三句捷克語和參展人員套交情,表示對捷克文學有極大的熱誠。捷克幾位文豪的名號當然要熟記,尤其要講赫拉巴爾、克拉瑪、哈維爾等等,國人熟知的米蘭昆德拉被捷克人視為法國人,作品在當地反而沒有境外風行。和捷克大媽表達對捷克的仰慕之情後,便佯裝中意一本書,細細端詳,事實上連標題在寫甚麼都不知道。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捷克大媽說道。
"我可以買嗎?"
"呃,原則上我們是不賣書的..."
"這樣啊。"
"不過如果你喜歡你可以拿去。"捷克大媽說。

這招當年在小國攤位屢試不爽,拿了一堆免費書籍。大概後來用此招的人太多,等我第二次去法蘭克福時便發覺不太管用。

當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北韓攤位。北韓攤位不大,不過擺兩層架子,規模和一些非洲小國差不多,但是北韓實在太稀罕,讓我駐足了一會。

攤位裡站著一男一女,都穿著極為樸素的灰黑社會主義服飾。大概整個展期都沒有人來參觀,一看顧客前來便上前攀談。

"您好,我們是朝鮮人民主義共和國的攤位,我們這裡主要展出我們的政府出版品。"

此時我目光停留在兩本印著金正日照片的書籍。紅底金字,遠看很像台灣民間印製的農民曆。

"這是我們領導人金正日的傳記,裡面主要講述他的生平,他如何成功以及他的人格特質..."

金正恩成功不就靠他老子嗎?



這便是<金正日偉人像>。
偉人傳記兩本是不夠寫的,共計有上中下三冊。我只買到第一和第二冊,第三冊由於狂銷賣到缺貨,參展人員告訴我要到朝鮮駐北京大使館去買。




 打開內文,盡是偉大的領導者。金正日以及他爹,金日成名諱均要粗體強調,以表示尊爵不凡。第一段開宗明義介紹兩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民族救星:

"偉人是了解偉人的。沒有人比萬古偉人:偉大的首領金日成同志,更了解絕世偉大的領導者,金正日同志。"
 
這兩本像農民曆的廁紙出版品還不便宜,估計被這兩個北韓官員中飽私囊去了。

這是我第一次去法蘭克福書展,買了一些奇怪的書,倒也心滿意足。

第二次是去年,只買了一些平常所需的語言學習書,和一本普什圖語的小王子。

今年離頭一次去書展已經過了好幾個寒暑,當年一整排的敘利亞攤位已不見蹤跡,整個歐洲席捲在難民潮下,伊斯蘭世界和西方空前的緊張,伊朗也因為魯西迪而撤展了。

六年過去了,我對伊斯蘭世界的認知仍然有限,當年買的可蘭經一頁也沒讀懂過,倒是斯拉夫語方面接觸不少。

斯拉夫語中最好用的莫過於俄語了。幾乎所有的中亞以及高加索國家都通俄語,更不用說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國。

除了喬治亞在戰爭後對俄國頗有微詞,烏克蘭西部居民對俄國不滿以外,基本上外國人講俄語他們都是歡迎的。

像是在哈薩克攤位,不會哈薩克語,也可以很自在地用俄語和他們交談,不須擔心失禮的問題。




哈薩克印製的書籍都很精美,很多都是俄語書,當然也有哈語的,像是給兒童讀的偉人傳記,民族故事或是口述文學:
 


當然烏克蘭攤位也講俄語。雖然烏克蘭以美女聞名於世,攤位現場也有許多工作人員頗具姿色,但接待我的是一位烏克蘭奶奶,就不附照片了。

今年烏克蘭攤位特別開闢戰爭專區,所有書籍都是以烏克蘭文寫就,像這本講克里米亞島兼併始末的書。


烏克蘭奶奶人其實滿好的,介紹許多有趣的書,可惜身上現鈔有限,沒有辦法也不可能全部帶回家。

離開烏克蘭攤位後,我遇見久違的拉脫維亞。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法蘭克福書展行(一)

每年十月初是書迷引頸期盼的大日子,因為全歐洲,乃至於全世界最大的書展:法蘭克福書展將展出世界過去這一年的優秀出版品。

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來買書。

和台北國際書展一樣,每年都有主題國家。今年的主題國家是印尼。



近年來台北國際書展慢慢昇華成台北國際宗教展,相信諸位參觀後一定法喜越來越充滿。但來台參展個國家好像也越來越少,攤位越來越小。

總之這禮拜六,也就是昨天我去了法蘭克福書展。為此我還專程周五就搭快車前往,掛單一宿,好第二天趕頭香。

就在我梳洗完畢,準備就寢時,旅社內的電視播放:伊朗因為法蘭克福書展請了一些爭議作家演講而集體撤展,其中最大咖的莫過於這位:魯西迪

還有一位我第一次聽到,叫做阿布杜拉薩瑪德。他是德籍埃及人,原來信仰伊斯蘭,在書展上介紹他的新書:穆罕默德評傳。

我趕緊用kindle買了這本書,才看第一章,作者就表示可蘭經是穆罕默德個人精神狀態的傳記。

天啊。看到這段文字時,我真的很擔心書展的維安工作。

隔天吃完早餐後,拉著小行李箱進到場館,買票後維安人員只隨手摸了摸我的背包,我用來裝書的箱子連打開看的意思都沒有,就讓我進場,如此輕忽讓我益發擔心。

法蘭克福展場整體規劃有點像是法蘭克福機場,因為展場太大,所以個展場之間都有那種機場才會出現的平地電扶梯。

國際展場大概有四個,還沒進展場就看到許多人帶著皮卡丘的帽子,或是打扮成日本漫畫人物,如下圖。


遠處為打扮成日本漫畫人物的德國人,近處為真的日本人。


進到國際展場一定要先確認台灣有沒有被矮化,確認好才能安心地逛展覽,您說是吧?



上圖為台灣展場,有一個很大的台灣島在中間,可惜沒有人來看。

台灣的攤位事實上很大,整個綠色的都是。無國界譯師確認好台灣沒有被矮化後,拍照存證,非常放心的展開書展之旅。

第一站就是要去號稱撤展的伊朗。



伊朗真的撤展了,整個展區用封條封起來,只留下一個人負責解說為什麼要撤展。
當然也要表明,他們很愛穆罕默德。


這是本人第三次參加法蘭克福書展。來到國際書展,就會很想買一些平常遇不到,網路上也訂不到的外國書,當然更希望買一些自己看不懂的書籍蒐藏。我台北的家裏還有四本喬治亞語和三本亞美尼亞語的書,躺了五年,到現在我對它們還是一籌莫展,完全不知道在寫甚麼。

接下來為您介紹如何在國際書展,縱橫展場,讓本來打死不賣書的人賣書給你,當然,還要順便練習語言甚至交朋友,當年喬治亞人就給我名片,說我到喬治亞時可以找他,只不過名片當天就弄丟了。

國際書展,不怕你練不到語言,只怕你會的還不夠多。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亞馬遜密碼>


2010年七月底,我結束布拉格的旅程準備回當時居住的海德堡,在紐倫堡轉車時,在車站書店裡看到一本有趣的書:

"別睡,這裡有蛇!"

我在紐倫堡回海德堡的快車上迅速看完這本書,也深深沉浸在作者所描述的那個叢林世界。

本書的作者丹尼爾本身是一位語言學者,但同時也是一個傳教士。
丹尼爾和他老婆都是虔誠基督徒,在二十歲不到就結婚,說好一起要為上帝的事業奮鬥。

1980年代,他攜家帶眷來到巴西亞馬遜叢林的窮鄉僻壤,學當地原住民語言並翻譯聖經,就像許多傳教士過去在台灣原鄉做的那樣。在這期間家人差點死於族人攻擊,更不用說全家都染上瘧疾,孩子還差點死掉。
或許是信仰的力量,丹尼爾一家在這亞馬遜心臟地帶硬是堅持了下來。

他們探訪的這群原住民叫做Pirahã人,說的語言,不意外叫做Pirahã語。

為了給大家一點 Pirahã語的感覺,我們先聽聽Pirahã人怎麼說話的:



當時全世界沒有這個語言的字典、文法書。丹尼爾得從頭學過,一個字一個字的猜,Pirahã人生活也頗閒適,打獵釣魚之餘就陪他學習語言。好幾年過去了,Pirahã語學會了,卻始終沒能說服Pirahã人改信基督教,倒是丹尼爾歸化成沒有信仰的人。而這也間接造成他後來失婚、和孩子分開。

故事到這邊只是一個傳教士遇到部落民族,被他們的純真快樂生活感動,而放棄基督信仰的故事。每年歐洲都會出版好幾本這樣"發現自己內在"的書,實在沒甚麼稀奇的。

但真正掀起千層浪的在後頭。

丹尼爾發現,Pirahã語有幾個有趣現象:

這個語言沒有描述顏色的詞彙。Pirahã人傾向用實物來描述顏色。就像我們講的咖啡色一樣,咖啡色之所以叫咖啡色是因為它和咖啡的顏色一樣。

Pirahã沒有數字。他們無法數數,你排一排東西給他們看,他們只能說一些,有點多,很多。

Pirahã沒有左邊右邊。他們用村落最主要的一條河流的流向定位,左右手變成:這隻是我的上游手,而另一隻是我的下游手。這也就是說,背對著河或是面向著河,左右手的名稱會對調。

Pirahã不只可以用講的,還可以用哼的,甚至用吹口哨的方式溝通(可以完全對應講的語言,等一下影片中有示範),但Pirahã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語言可以這樣做。

最最重要的是,Pirahã沒有recursion現象。

二十世紀乃至到二十一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語言學家莫過於喬姆斯基。喬姆斯基的主要貢獻在於他認為人類大腦有學習語言的學習裝置,而且這裝置是先天非後天的。經喬姆斯基振臂一呼,語言學從原本的社會科學一舉進軍到自然科學,現在除了功能造影找語言的學習裝置究竟是在哪個大腦解剖構造之外,更有幾組人馬試圖用基因分析的方式解決語言起源的問題。

除了學習裝置以外,他更以生成語法的概念來闡述各種語言背後的共同語法,而recursion現象便是其中之一。

不是語言學出身,也聽過喬姆斯基。喬姆斯基大名如雷灌頂,他講的一定是對的。

但真的嗎?

丹尼爾提出了幾個論點,第一是他認為Pirahã沒有數字是因為Pirahã人不需要數字。這衍生出一個大膽的假設,那就是文化不只影響語彙,更影響文法。為什麼大膽?因為當今人們並不傾向認為文化可以影響文法,因為這樣會有種族歧視的危險。

如果可以文化可以影響文法,那是不是說有的文化比較守時,所以比較多時態;有的文化比較重視禮貌,所以有發達的敬語系統?
 
第二便是他提出了生成語法重要現象recursion的反例:Pirahã語。
甚麼是recursion?中文名稱叫做遞迴性。

例如我說:

王媽媽說她家的狗有五條腿。這句話長一點可以講,李阿姨說王媽媽說她家的狗有五條腿。
您可以發現這事實上這樣造句可以沒完沒了:

柱柱姊說泛舟哥說豆花妹說許純美說李阿姨說王媽媽說她家的狗有五條腿。

丹尼爾說Pirahã沒有遞迴性,大家想反駁也很難反駁,因為全世界除了Pirahã人自己,會這個語言的實在也沒幾個(他之前的傳教士、他和他前妻。)

一時之間語言學界裡,喬姆斯基徒子徒孫群起圍攻,處處封殺。學術演講被取消,匿名黑函檢舉說他研究涉及種族歧視。當科學成為宗教,它就不再對真理負責。

而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想要講的故事。

但我覺得亮點還是丹尼爾學Pirahã語那段。個人倒不是很在乎後面喬姆斯基學閥式的反應。
 




這是美國語言學會觀賞紀錄片後的Q&A,請來丹尼爾到現場回答語言學家(當然很多喬姆斯基徒子徒孫)的問題,值得一看。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昨天的小測試,請大家選出影片中的對話是甚麼語言,答案終於姍姍來遲了!
答案是!再看一次影片:


答案是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的西格陵蘭語。許多人選擇薩米語。 薩米語和芬蘭語近親,聽起來事實上很像芬蘭語。

就像有人說Mandarin是滿大人的音譯,台語是河洛話,也有許多人相信,愛斯基摩是個貶抑詞,是別的印地安語嘲笑他們是:"吃生肉的人"。但這有可能是多慮了。

愛斯基摩(Eskimo)的語源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一種Algonkin語裡的吃生肉(askipiw)的人。但現在學界的共識是,Eskimo來自Montagnais的ay-askyimew,也就是另一種Algonkin語,意思是"編雪鞋的人"(Campbell,1997:394)。

不過吃生肉的概念實在深植人心,許多人都避免使用Eskimo這個詞,改用伊努特Inuit。

很不幸的,愛斯基摩語事實上分成尤皮克(Yupik)和伊努特(Inuit)兩支。你只用其中一個代表全體,另外一個就會不高興。所以事實上講愛斯基摩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可能更好。
這就像傳統上認為的閩南語,事實上來自三個語源地:漳州、泉州和潮州。潮州根本在廣東,哪來的閩南。這麼說您就了解了,將語言取名是件很容易傷感情的事情。

在這邊我們可以畫一個簡單的表: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 愛斯基摩語
    • 尤皮克語
    • 伊努特語
  • 阿留申語

而今天要介紹的是伊努特語。

伊努特語底下又可以分成:

  • 伊努特語
    • 北阿拉斯加伊努特語
    • 西加拿大伊努特語
    • 東加拿大伊努特語
    • 格陵蘭語
相信大家都知道,語言學上把語言大致分成分析語、綜合語,而綜合語內又在分成屈折語、黏著語、和抱合語。

所謂分析語有時又叫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不是巴斯克語的那種"孤立語"),中文就算是代表。一個詞一個詞可以分開來講。

黏著語就像日語、土耳其語,會有助詞黏在名詞後面,由詞綴黏在詞幹表意,而且詞綴詞幹界限明確。例如土耳其語的-yorum加在動詞後面就很明確的表示"我現在如何如何"。

屈折語一聽就很難,那種很多格位要變、變位要記的,像是法語、德語便是屈折語。
為什麼屈折?像是德語吃叫做essen,我現在吃是ich esse。你很難說詞尾e是代表第一人稱單數現在式,更不用說過去式面目全非,變成aß,究竟是哪個部分代表過去式?

屈折語真是太屈折了,讓日子也屈折了起來。

若您母語是漢語(包含台灣閩南語),小時候學英語(有點分析語味道的屈折語),長大第二外語學到日語(黏著語),幾乎把這幾大項都學盡了。然後又學了韓語、德語、法語、俄語....

但學來學去,好像都學不到抱合語。
抱合語可以想像成所有元素都抱在一起形成一個句子。

以西格陵蘭語舉幾個例子:

Kalaalij-u-vu-nga=格陵蘭人-是-肯定不及物-第一人稱主詞=我是格陵蘭人

Nuum-mi-ip-po-q=努克(地名)-位置格-在-肯定不及物-第三人稱主詞=他在努克

qimme-qar-po-q=狗-有-肯定不及物-第三人稱主詞=他有狗

illu-lijor-po-q =房子-做-肯定不及物-第三人稱主詞=他建房子

cimmi-sattu-lijor-sinnaa-vu-nga=飛行-名詞-做-可以-肯定不及物-第一人稱=我可以建造飛機

可以注意到裡面有許多語素具有動詞的功能,像是:

-u=在、是
-qar=有
-lijor=做

一大串元素串成一組成為一個詞,但如果翻譯成其他語言,也幾乎是一個句子了。

以前高中時台北劉毅英文補習班一口氣英文很有名,格陵蘭人講話也流行一口氣一個詞,講完都沒氣了。

如果要學格陵蘭語的話,有一個丹麥人在網路上販售教材,推廣格陵蘭語,可以參考。

愛斯基摩文化還有一個特別的文化是叫做throat singing的歌唱藝術,也就是兩個人面對面,互相哼來哼去。據說起源自男生出門打獵,女生在家很無聊玩的遊戲。個人是不知道這好玩的點是?總之請欣賞。



參考資料:
HOLST,Jan Henrik.2005.Einfuehrung in die eskimo-aleutischen Sprachen. Buske, Hamburg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無國界譯師雖然憨慢,但講話真實在。介紹您好用的免付費軟體:
Readlang.com




現代人越來越依賴網路閱讀,過去那種依著燭光,翻著紙邊都起毛的老舊字典,一筆一畫寫著翻譯在筆記本上的浪漫情懷已成追憶。
現在您可以用Chrome瀏覽器安裝Readlang.com的附加功能。到您想看的文章頁面,每個字一點就會出現翻譯。有時候整篇文章看下來,最重要的 就是那幾個字,也不是很需要很完整的解釋,只要知道個大概就好。此時Readlang.com就是您的好幫手。該網站登入後還可以記錄您每天點的字詞,幫 您做整理,還可以自動製作單字卡供複習使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二十年前的今天>

上次來德國因為只是交換學生,沒有添購電視。所有在德國住的人都要繳一筆一個月十幾元的"電視稅"給政府,照催繳信裡的寫法,是因為政府做出"高品質的電視節目"。
這麼高品質我們外國人怎麼能不捧場呢?

來德國就是要用高品質的廚具準備高品質的有機無毒不加鹽餐點,搭高品質號稱不誤點的賓士公車到高品質的實驗室上班,然後再搭車回家看高品質的電視節目。

因此去年前腳踏進德國,兩天後就買了台電視,只不過高品質的德國電視感覺有點貴,我買三星的。總之要自第一天就收看高品質的節目,每個月繳的電視稅才能回本。

無論在何處,只要待超過三個月,就很建議買一台簡單的電視放在家裡。千萬不要以為現在網路上都可以線上看,電腦看著看著很容易切成facebook頻道。

也因此平常沒在工作或是學語言時,電視就放著旁邊聽。

基本上我只看tagesschau24。一來是我本來就不喜歡看戲劇,二來我很討厭廣告,更討厭體育新聞。

這點我在聽西班牙國家廣播時深刻體認。不知為何,西班牙幾乎所有的新聞廣播每天到一定時間就會播足球轉播,而且那時間剛好是我下班的時候,一打開聽不到新 聞,只有足球轉播,心情就很差。好在itune podcast解決了這個問題。只是訂閱太多,每天才二十四小時,光定的podcast就二十五小時,有點棘手,索性把itune關掉上facebook 好了。

總之tagesschau24這個電視台一直講話很和我胃口。該台完全是新聞播報或是政治評論,沒有廣告,一直講話,同樣的新聞不斷重複,相當適合容易健忘的人。

但今天要講的是tagesschau24一個有趣的播報系列:歷史上的今天。每一天在正常新聞播報後,會有二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同月同號的新聞。當您看到主播突然頂著過時的髮型,換上俗氣的服裝,就知道"懷舊系列"又開始了。

最近難民問題困擾歐洲,有趣的是,二十年前的1995夏秋之際也有許多難民,而且還是在歐洲。1995年夏天,南斯拉夫內戰正炙,大量的難民、毀損的房舍 充斥著新聞畫面。哀號聲相去不遠,只不過這次換上金髮碧眼的斯拉夫人。每天工作時一聽到"今天波士尼亞如何如何",我就放下手邊的facebook,我是 說工作,看看二十年的今天,世界是怎麼樣的。

<淺談花拳繡腿的快速學習>

自從歐盟把語言學習級數劃分成六級,從A1到C2,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語言,包括不在歐盟內的俄語以及壓根和歐洲沒有關係的亞洲語言都間接參考了歐盟的標準。

所有可被歐洲語言稱之為文法的東西基本上都會在前面A1 A2完結。剩下的B到C就是字彙累積和熟練運用。基本上,您在網路上看到的許多快速學習模式都在加速A1和A2,然後字彙達到B1左右。當然,這有語系的 差異,若是標的語言是這個語族第一個語言,這個速度就會慢許多,學完波蘭語學克羅埃西亞語,同一個語族裡打轉,您基本上是學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講”,不信 您拿一份克羅埃西亞文報紙,幾乎都看得懂。

快速學習是一個技巧,有一點像是有的人健身會吃的一些增加肌肉的食品,他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看起來健康。快速學習離真的學會這個語言有一大段距離,可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一定成效。那為什麼這種譁眾取寵,花拳繡腿的招數會有市場?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時間,只能以極其有限的時間學習語言。

在歐美,世界藉著移民到他家,德國人基本上躺在家裡就可以國際化。您在德國叫塊 Pizza,送的人按了電鈴,一看名牌,穆罕默德某某某,您講句Ahlan wa sahlan,獲得燦爛一笑,說不定更可就此用您不熟練的阿語攀談幾句。想出國,近點的自己開車就出國了。這點身於海島國家的台灣非常吃虧,台灣人不出 去,幾乎不可能看到世界。當然您可以說現在是網路時代啊,blablabla。我想這還是有差別的,因為人家是虛擬世界加實體,您在台灣只有虛擬,硬是輸 人家一截。

又台灣人放假少。小弟念台北市某植物園附近的高中,一開始沒有補習,念得膽戰心驚。後來才發現台北市的高教中心在車站。等我加入這個大家庭後,發現也等於 送出我所有的假期。寒假要預習下學期的,暑假要預習新學年的,高二升高三,學校自己也參一腳,美其名曰暑期輔導,實際上是先上高三的課程。

台灣人硬是比歐洲人少了好幾個寒假和暑假。德國高中生可能此時跑去隔壁法國遊學學法語,您在學習全世界幾乎只有台灣在乎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有幾種排列組合。

已經輸一截,現在是輸到脫褲了,人家國際化高中就開始練,我們起步較晚,所以更希望能夠迎頭趕上。

所以當許多偉大的人士覺得台灣學生不夠國際化,您可以回答,整個大學前教育都在搞這些,只會庭院深深深幾許就可以國際化,這叫做通靈。

在此我想分享快速學習的招數。假設您國高中時期兢兢業業,大學時期以為通識課修個幾學期外語就能講,讓幾個寒暑假不知怎麼蹉跎了,出了社會只有少少的假,人家一年法定放25天,我們若也這樣放等於離職。但您還是想出國學習語言,利用短短的幾天衝撞資本主義,出門看世界。

首先您需要三本書。一本可以閱讀的文法、一本盡量厚的自學教科書、一本簡單的雙譯辭典。辭典不用字多,大概八千到一萬字就可以,但一定要有大量例句,當然印刷最好字大,不然除了這三本書外,您還需要一位信得過的眼科醫師。

文法請先看過一遍,不是為了要學文法,而是要先知道這個語言有那些東西。幾個性別?格位幾個?動詞變化規則嗎?有沒有虛擬式?有的話虛擬式常用嗎?

先看”副詞”的部分。幾乎所有語言的副詞都是不變詞。時間副詞和方位副詞是您開口七件事一開始就要講的,請先看。

再來是連接詞,連接詞基本上也常常是不變詞,先看過一遍。
 
上youtube把發音聽過一遍,然後您就可以看自學教科書了。

挑您需要的單字記,我個人從來不記服飾類單字,人就兩條腿,那麼多種鞋子是嫌自己腳少嗎。
看文法時請記住例句的重要性大於解說,有時會遇到許多身難術語,尤其匪區文獻常常有"述語"、"狀語"等詞,請忽視它。遇到單字查您買的雙譯辭典,並且用螢光筆標記,久而久之整本字典金光閃閃,很有成就感。

大約兩個禮拜後,書看完了,字典已成金磚,前置作業宣告完成,但您事實上還是只會講第一課和第二課的自我介紹。

而這就夠了。

您好不容易可以請十天的假(坦白說我根本懷疑台灣人有五天甚至十天連續的假期可以請),決定到當地好好學一學。現在很多語言學校都是一周一周收費,您可以 報名個兩周。對我來說上課是鬧鐘功能、在地連結最簡單的方式,每天有事做比較不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並且有人可以有耐心用這個語言解釋你不懂的東西。若您 女朋友是講這個語言的,事實上住她家就可以了。但免錢的也有它昂貴的地方,我想您懂我意思。

千萬不要期待光上課就可以學到東西。搭地鐵去上課前一定要拿一份當地捷運爽報,一路看到下車。去當地便利商店買杯咖啡,仔細聽數字的講法。下課後去當地舊 書攤和當地舊書攤老伯用您才準備兩周的語言攀談。若該老伯堪用,您可以沒事路過就光顧一下。去當地超市,食物單字的學習地點是超市,不是教室。去當地麥當 勞點餐,第一天就要知道如何講在這邊吃或是帶走。去當地subway點餐,練習要加洋蔥但不要青椒。去當地商店,問他們有沒有賣您忘記帶的吹風機。吹風機 這個字,您進商店前才查的。去當地理髮廳,練習長和短的比較級。

兩個禮拜後,差不多A1結業。一個月後,保證A2結業。再兩個禮拜,您已經能夠相對自在地看當地地鐵裡發的報章雜誌,變成B1了。

當然之前語言的學習經驗、聲音模仿的天分、文法邏輯(假設是印歐語)的敏銳度會加速或減速這個過程。

當然學得快很有可能忘得也快。汽車要保養,語言也要。回台灣之後的保養已經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里加最後一日>

今天是本人在拉脫維亞最後一日,住在另一棟宿舍的同學說甚麼都要幫我餞行。
下午上完拉脫維亞語課後,想說先整理了一下行李,沒想到一整理就是一個小時,差點錯過約定的時間。
瑞典同學(圖中男生)在通訊軟體上貼了張宿舍的地圖,可惜只有座標,插著一顆小紅棋,沒有地址,只標示在B街中間。
想說要用走的也很麻煩,索性就攔了輛門口的計程車。
計程車司機看到地圖也傻了,問我到底是B街幾號。我只能請他帶我到那條街,我下來自己找。
"您是哪裡人?"
"台灣。"
"喔,我知道。我很喜歡泰拳。"司機用手一面比劃,一面說道。
"是台灣,不是泰國。"
"很遠嗎?"
"不一樣的國家。"
"我真的很喜歡泰拳,你知道XXX嗎?泰拳選手。"
"沒聽過。台灣我們主要練的是中國功夫。"既然這麼喜歡武術之類的話題...
"啊,我知道。我以前在學校時學過空手道。不過如果要專精的話就很難,是吧?"
"應該吧。"
"那您俄文哪裡學的?"
"里加啊。
"哈哈,真有意思,台灣人在拉脫維亞學俄文。"
"Es runāju arī latviski!"
"喔!Молодец!您喜歡我們國家嗎?"
"很喜歡,我也很喜歡這邊的食物。我每天都去吃Lido。"
"Lido是平民食物啦,速食。"司機做出很快吃東西的手勢。
"今天是沒有時間,不然我可以帶你去看幾家真正道地的拉脫維亞餐廳。我們等一下會路過一家,路過我告訴您。"
計程車停在B街某處。"大概在這邊吧。"司機說。
下車後我走來走去,實在找不到一間像是宿舍的建築。
我又拿出手機看著只有標出一顆小紅棋的地圖發楞。恰巧旁邊有兩個老人在閒談,我大膽的上前,想說至少問出方向。我要找的地點在B街上,B街在西邊與M路匯合,我想若是知道M路的位置,就能知曉小紅棋所在的大概方位。
"不好意思,可不可以告訴我M路要怎麼走?"
"M路,年輕人,讓我來告訴您。"一位老先生抓著我的臂膀,熱心地用另一隻手指向B街的一方。"朝那邊一直走,您會遇到XX商店,再過去,那條街便是了。"
"不是啦!"另一位老先生大喊。
"怎麼不是!明明就是!"
"您是哪裡來的呢?"第二位老先生問。
"台灣。"
"喔!"第二位老先生拍著額頭。"好遠!您會說日語嗎?"
"喔?我說日語啊,您也會嗎?"
老先生機哩瓜拉說了一大串日語。
"Wow,您住過日本?"
"哈哈,我去過日本。"
此時第二位老先生也抓住我的臂膀,"我知道M路怎麼去。跟我走,我帶您到公車站,別聽他的,他剛剛喝太多酒了。"
就這樣兩位老人互相擁抱道別,而我被迫跟著第二位老先生去找那條我根本沒有要去的M路。
"我腦筋很清楚,因為我喝比較少酒,而且我以前練過Karate,比他健康。"
整個城市都在練空手道?
"台灣人是不是都不喜歡中國?"
"哈,您知道的真不少。"
"當然。我以前在船上工作,到過很多地方。我去過香港、東京...."
就這樣一路聊到站牌。
"搭這路公車,一站就到M路。"
語畢老先生把右手放在胸前伸出左手向我敬禮,"非常榮幸認識您。"
我趕緊握住老先生的手,"也非常高興認識您。"
這到底是甚麼奇緣。
我等著老先生路過斑馬線,消失在街的另一頭。
站在公車站牌下,心中突然有股荒謬的感覺。完全沒有問到路啊,認識一位會講一兩句日文的拉脫維亞老先生很有趣,不過現在到底人在哪裡呢?。我又拿出手機看著那個只有標出座標,卻沒有地址的Google地圖。
等我再抬起頭來,老先生竟然又搖搖晃晃的走回來了。
"年輕人,我剛剛忘記告訴您,這個公車平時和周末行駛的班次有點不同,您要看的是平時。"老先生指著貼在上排的路線時程。"再過五分鐘就會有下一班了。"
"真的非常榮幸認識您。"老先生再次把右手放在心前,深深掬了一個躬,我也只好做出鏡射動作,也深深掬了一個躬,並且大力的握手。
然後我在公車站牌下足足等了五分鐘,確定老先生不再想起甚麼後,才走回B街....

<漢語學習要訣>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漢語學習要訣

假設一個人站在山的另一頭問:
你能聽見我說話嗎?
你可以回答

(O)我能聽見你說話。

但否定卻不是
(X)我不能聽見你說話。

而是

(O)我聽不見你說話。或是我聽不到你說話。

又假若妳去服飾店買衣服,試穿後想給老公看,但老公在外面抽菸,根本懶得進去。妳問了:

你站在外面可以看到我嗎?

肯定是 (O)我可以看到妳,或是我看得到妳。

但否定卻不是
(X)我不可以看到妳。

不知道為什麼,印歐語言似乎比較少這種用邏輯難以理解的語法。
而學習亞洲語言,常常會要處理這種難以解釋的文法細項,也因此往往中文、日文、韓文的文法書總是很厚,一條一條句型、用法的羅列,一大堆標註圈圈叉叉三角形的例句,看完往
往還是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樣用叫做自然,那樣不自然。

以日文為例:
學日文的人幾乎一開始就會學到のです的用法。
大辭泉指出のです的用法有以下幾種:強調原因理由、疑問的加強語氣、對事態的感嘆。
のです
( 連語 )
〔準体助詞「の」に丁寧の助動詞「です」の付いたもの。話し言葉では「んです」となることも多い〕
「のだ(連語)」の丁寧な言い方。

原因・理由・根拠などの説明を強く述べる。 「雪が降っているせいか,いつもより参会者は少ない-・です」 「会の運営がうまくいかないのは会員全体の責任な-・です」

(「のですか」の形で)詰問的に強い質問を言い表す。 「この責任はどのようにとってくれる-・ですか」 「前から頼んでおいてあるのに,いつ直しに来てくれるんですか」

(「のでした」の形で)事態の説明をやや詠嘆的に言い表す。 「度重なる不幸にもめげず,あの人は着々と仕事を進めている-・でした」

我個人看完這樣的解說基本上跟沒看一樣。

坦白說,幾乎所有歐洲語言看完文法書都可以"造句",一般能學到的亞洲語言變化不多,卻常常有這種即便長篇大論解說,還是得要用"感受"才能內化的文法細項。

<常用俄語表現>

蘇聯奶奶:"組成"這個說法有好幾個動詞可以講,我們來練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家庭由那些成員所組成。大家來講自己的家由誰組成。
我:我們家由爸爸媽媽和我所組成。
美國外交官:我的家由我、我太太和我女兒所組成。
德國大學生:我的家由我、爸爸、媽媽和我弟弟所組成。
挪威商人:我挪威的家由我、我太太和小孩所組成,我烏克蘭的家由我另一個太太,和她的小孩所組成。
靜默。
蘇聯奶奶:好,我們練習下一個動詞。

相關用法,例句是Google來的,並提供拙譯參考。
из чего состоить
Кровь состоит из плазмы (жидкой части) и формен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клеток). 血液由血漿(液體部分)和成形成分(細胞)所組成。
近義:算作、當作、為其中一部分
относят к(人們把它當作)
Почему процессы горения веществ относят к химическим?
為什麼物質燃燒算作化學反應?
относиться к
Почему грибы не относяться к растениям и животным?
為什麼蕈類不算是植物或是動物?

<新聞俄語,天然災害篇>

本人在此地學俄文的老師是一位蘇聯奶奶。
蘇聯奶奶每天都會放幾則新聞訓練大家聽力,當然也順便宣揚國威。這幾個禮拜每天都看俄國各地的演習、發射衛星、普亭演說等等,只要是美國的新聞就是自然災害或是那種監視器畫面的搞笑影片。
蘇聯奶奶:我們今天看一則來自台灣的新聞。現在台灣有颱風,好可怕。譯師,你有沒有很擔心家人的安危?你為什麼好像很開心的樣子?
我:因為颱風如果很強的話,我們會放假。所以學生都很喜歡颱風。
蘇聯奶奶:太過分了,自己家鄉發生天災竟然還很開心,嘖嘖嘖。
我:..................。

台灣人的假少到需要颱風來幫忙,這點你是永遠不會懂的。我是指,天佑台灣。
пострадавший=遭受災難的人(受災戶)
погибнуть=可指犧牲、捐軀、殉職、陣亡,也就是死掉的意思。
удар=一擊,閃電一擊、颱風對台灣的打擊、或是精神上的打擊。
покидать= 離開
(本人也在學習,若有錯誤,敬請不吝指正)

<三個月學習任何語言?>

今天拉脫維亞老師問我怎麼學拉脫維亞語的,因為她感覺我好像自己看看書就開始講了,她似乎沒幫到甚麼忙。當然這之間用到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技巧,坦白說有點花拳繡腿,不值一提。

她也提到了來自愛爾蘭的Benny,問我是不是同意他的一些學習技巧。眾所皆知,Benny創建了fluent in 3 months網站,也訪問許多網路上的行家,分享各家心法。

不過看他的網站,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他推廣的是快速學習。fluent in 3 months,而不是3 years,這絕對是快速。我看到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先把文法和基礎單字(或許一兩千字)掃過一遍,然後到街上找人聊天。我想我們社長應該對這點很有意見...

但無論如何,這的確是絕大多數您在youtube上看到許多"神人"所採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會讓眾人驚豔,畢竟是在極短時間內取得不可思議的效果。當然這並非完全不可取,可是如果把它當作重要的方法或是唯一的策略,就有點本末倒置。

快速學習不過是一種"過門檻"的策略。想像您第一天到拉脫維亞,首都的服務生講一口英語,要不就是俄語,除非您很厚臉皮裝死,否則很容易將就於英語或俄語。

快速學習的一些技巧能讓您的拉脫維亞語在第一天就上軌道,至少完成問路、點餐、付款等簡單的事情。然後從對談中聽到新字和用法。這方法完全是因應全球化的 產物,假設是到索馬利亞,我會懶得用這種方法學語言,每天學一點,慢慢來。每個語言的"門檻"高低不同。有的語言很少有人學他們的家鄉話,人們會很樂意的 陪你慢慢磨,但也有許多是直接走人給您白眼。

第二:Benny幾乎是全職的學習者。
學語言是腦部的活動,至少它不是下半身的活動。無論是上課、看書、灌文法背單字都會讓心智疲累。如果下班後要再去學語言通常會很累。
在一年內達到聽說讀寫流利,坦白說也是挺快的。一個嬰兒要多久才開始講第一個字,又要花多少時間上國語課,國文課才能閱讀文學作品,寫出像樣的文章?要把這整段時間濃縮在一年裡,即便利用到了成人強大的邏輯系統,但還是頗為強求不自然。

第三:他常常有機會旅行。
並不是說語言就像過敏,到了國外就會變好(某作家語)。而是有環境,自然有機會需要用這個語言。研究者發現,聾啞人士的子女在家看電視會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不過只能聽懂其他人在講甚麼,自己講就講不好了。換句話說,語言除了有input,還要有output的必要。
要是娶個講這個語言的老婆那就是全天候環境,完全自然習得。當然如果各位這輩子只打算結一次婚的話,可能要慎選老婆,為了學新語言一直離婚也不是辦法。
旅行能講到標的語言,更重要的是街上都是用這個語言寫的招牌,吃個飯就能把食物的單字全看過一遍,上個廁所便知道怎麼講"請勿站在馬桶上","請對準"這樣的句型,這是課堂難以企及的。


Benny的優點:
"第一天就開口"是個十分正確的學習態度。正所謂只會一個字也要講,講不好又有甚麼關係?反正又沒有要移民這邊或在這邊工作。要移民或在這邊工作?那更要第一天就開始練習。
如果要每個字都會文法都正確才敢開口,那可能一輩子都開不了口。

<羅密歐與茱麗葉>

兩周前一位同學邀大家去看芭雷舞。據這位同學說,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芭雷舞特別難演,因為有很多武打場面,blablabla,九月又只有這一場,一定要把握機會。總之大家都被她說服了,紛紛到歌劇院買票。據常看歌劇或是芭雷舞的同學表示,二十元的票價是算便宜的。
當然我是因為想聽俄語才答應買票的。結果回家一查,芭雷舞根本不講話。有一位義大利同學問說去歌劇院要不要正裝出席,但是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想才二十元的票,應該穿平常的衣服,不要太誇張就好。
結果到了當天,每個觀眾都是盛裝打扮,我們一群人穿得像是來歌劇院修電表的。
里加歌劇院主演廳很小,不過內部裝飾金碧輝煌,極盡雕飾。我一開始就把衣服和背包寄放在外面了,所以沒照到像。
幕一降下來,我便打了第一個哈欠。還好一開始是武打場面,兩方人馬一邊黑的一邊紅的打來打去,人有點多,看不出哪個是羅密歐,哪個是茱麗葉。不過我是知道這故事的。
基本上羅密歐與茱麗葉就是,根據我看戲前的理解,羅密歐的女朋友是茱麗葉,不過羅家和茱家不和,所以不希望他們往來。然後茱麗葉服毒自殺,羅密歐看到後很 傷心,也服毒自殺。之後茱麗葉醒了,看到羅密歐死了,更傷心,又追加劑量,又死了。然後換羅密歐醒了,看到茱麗葉死了,更加傷心,又追加一顆,又死了。就 這樣反反覆覆,兩人都死了。總之是一個關於毒藥藥效的故事。
整齣戲打來打去很是熱鬧,不過,到最後我才ˋ漸漸明白哪個人在演羅密歐,哪個人在演茱麗葉。最後羅密歐躺在地上,茱麗葉坐在那邊很傷心的樣子,幕降下來,戲結束了。
燈亮了,大批人潮往外頭擠去,我也出去領我的背包和外套,正要出歌劇院門口時,突然聽到一聲:
"XX!戲還沒演完!"
"!"
原來那只是上半場而已,此時所有人望向我,那真的是....
中場休息時間很長,外頭有工作人員準備的酒水,還可以到樓下咖啡廳喝咖啡吃蛋糕。到了下半場時,歌劇院像是學校一樣敲鐘,大家紛紛回位置上坐好,等待第二幕。
第二幕打鬥場面更多,最後看到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死了,才很放心地回家。

下面這張圖是芭雷舞的票,從這張票我們可以學到幾個拉脫維亞語文法。


Latvijas Nacionālā Opera un Balets,相信大家不用翻譯也能知道意思。但其中有趣的是Latvijas,Latvija是拉脫維亞,陰性字加s代表屬格。像英語一樣,拉脫維亞 有"的"的字放在前面,而不像是俄語或是德語放在所修飾名詞的後面。
有趣的是Nacionālā。拉脫維亞語形容詞分據定冠詞功能與不定冠詞功能,nacionals,nacionala為不定形容詞的形式,但是如果要有英文the的意思,就會變成陽性的nacionālais和陰性的nacionālā。

<拉語和俄語>

在拉脫維亞首都,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講俄語。但是招牌上完全看不到俄語,有也只是小小一行,而且通常會有英文夾在中間當作掩體,俄文只能排在第三行。


拉脫維亞的語言政策目前極為剛性,要求俄裔居民也要學拉脫維亞語,這樣的訴求當然是希望讓俄國的影響力降低。

烏克蘭危機時,俄國出兵烏東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烏克蘭人欺負東部的俄羅斯人,所以大哥要保護他們。波羅的海三小國聽到這個理由冷汗都流到內褲了,尤其拉脫 維亞,境內可是將近一半的俄裔居民,立陶宛政府還一度勒令停播俄國電視節目,因為其中觀點"破壞立陶宛國家利益"。當然俄國沒敢動三小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是這三小國都是北約成員。

也因此,雖然路上常常聽到俄語,可是招牌上路標是禁止寫俄語的。

可是來過的人就知道,里加不但人口一半是俄裔,主要觀光收入也是來自俄國觀光客,整個老城根本都在講俄語。拒絕俄文基本上就等於拒絕錢。也因此,報刊幾乎一半是俄文,而所有的商家都是俄語拉脫維亞語俱通,甚至餐廳許多年輕服務員都講著一口流利俄語及英語。
我一直以為拉脫維亞年輕人俄語能力不若以往父執輩,直到今天才知道,我在餐廳、商家見到的大部分人員都是俄裔年輕人。俄羅斯小孩小時候在家講俄語,長大到 學校規定要學拉脫維亞語,因此自然而然地造就雙語環境,等到要就業時,公司行號也希望員工會俄語,不想雇用只會拉脫維亞語的員工,反而造成俄裔年輕人較易 就業。

甚至出現拉脫維亞裔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領歐盟失業救濟金到俄語補習班補俄語的奇妙現象。


<拉脫維亞舊書店>

台北師大附近有一家書局叫做水準書局,賣很多在連鎖書局會滯銷的書,而且價錢便宜。但最有名的還是書局老闆會在你結帳的時候和你推銷其他書,拉哩拉雜沒完。
我今天遇到拉脫維亞水準書局老闆。

我蜇居的旅社離車站很近。多近呢?以台北車站比擬,我大概就住在新光三越裡面。事實上我房間每一兩個小時就會有火車經過的震動。

中午要去車站吃東西的時候,路過地下道的一間舊書攤。那個舊書攤嚴格講起來也不過是一個小雜貨攤的規模,四周堆滿書牆,裡面一個九十幾歲的老先生坐在凳子 上,只留一個走到通往外界。小攤外面擺了兩張桌子,也擺滿書,大概是促銷的書。我隨手翻了兩頁,老先生從書堆間走出來了。

"年輕人,這些是孩子看的書。"
"嗯?" 的確,都是松鼠大象之類的動物故事。
"我覺得您應該看嚴肅一點的書。"
"好... "
"戰爭與和平?"
從松鼠大象到戰爭與和平,我有長的這麼嚴肅嗎。
"不然杜思妥也夫斯基怎麼樣?"
杜斯妥也夫斯基,就是寫卡拉甚麼兄弟的那位。
"這本有收錄<賭徒>(Игрок)。"
"Игрок..."
"您知道賭徒嗎?就是賭博的人。人生就像一場賭注,我們都在賭博。我這樣解釋您聽得懂嗎?"
"懂。"
"告訴您,事實上婚姻也是賭博,哈哈。"他一面拍去書上的灰塵一面笑著說道。
然後我就買了。


全世界講時間有幾個系統,以歐洲來講,月份說法可分為教會羅馬系、一二三幼兒系、斯拉夫森林系等等,而星期幾則分為五行派、數字派、斯拉夫融合派。
拉脫維亞語的星期說法屬於數字派,非常好記:

禮拜一=pirmdiena
禮拜二=otrdiena
禮拜三=trešdiena
禮拜四=ceturtdiena
禮拜五=piektdiena
禮拜六=sestdiena

相信以讀者諸君對印歐語涉獵,還沒看完就已經記起來了。這diena(day)前面跟得字頭分別是序數第一到第六,基本上和中文的講法一樣。

但很不幸的是,一樣是數字派,冰島語卻和別人不一樣。如果你把禮拜天當作第一天的話,週二會變成周三,周四會變成周五。

所以週二的冰島語叫做:þriðjudagur(意思是週三),週四的冰島語叫做fimmtudagur(意思是週五)

不過這也要知道才會搞錯,可能並不多人知道September的字根是七,October的字根是八,November的字根是九,December的字根是十,明明是七八九十月,硬是被兩位皇帝往後擠了兩個月。

斯拉夫諸語的講法基本上屬於斯拉夫融合派,有時也頗有巧思。以捷克語為例,星期日叫做:nedělí

維基百科說了:Pochází od slova nedělat, neboť neděle je dnem, kdy se nepracuje.也就是說,禮拜天這個字從nedělat來,意為不做事,估計是從聖經來的概念。
因此禮拜一的捷克語叫做pondělí,意思是”週日之後”或是"在不做事那天之後"
想必大家禮拜一還帶著週日的心情不是很想工作吧。在這邊俄文也同源,用понедельник。
但有趣的是,一樣從nedělat來,俄語裡的неделя的意思卻轉成week的意思,當然這應該不是俄國人整周都不想工作。雖然這樣也挺好的。

最接近人間天堂的還是巴斯克語。巴斯克語的周一周二周三分別是:astelehena、 asteartea、 asteazkena。Aste是周的意思,這三個名詞的意思分別是:一周的第一天,一周的中間,一周的最後一天。週四到週日則用別的詞(周六是,看朋友 的日子。),我想古時巴斯克人大概是周休四日吧。
真是good old days。

<不花錢學拉脫維亞語>

我先承認我有花錢,我搭飛機到這邊上課,還買了不少書...
不過還是有一些免費資源可以利用。
拉脫維亞政府提供的線上教材:
http://maciunmacies.valoda.lv
這幾乎是我看過最好的線上影音教材,甚至比冰島大學icelandic.online還要好,我想這跟拉國語言政策還有境內許多俄裔人口寧可不拿國籍也懶的學拉語有關。
裡面有動畫、original影片搭配文字稿以及單字的英文、俄文翻譯、和互動練習,而且錄音品質清晰,感覺版本也很新,影片也不會出現有線電話、要拉出 天線的大哥大、巨大電腦螢幕、要將眼睛貼上去的傻瓜相機,等九零年代才會出現的東西。您可以很放心的知道,當地人現在是用和影片中同樣的語言講話,沒有用 語太老氣的問題。
(以前所謂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就有這樣的顧慮,我曾經用該版幫朋友上課,教材影片裡的男主角梳中分頭,女主角梳冬瓜頭。我只能說,比我的少女時代還要懷舊。)
若需要線上字典,可以用以下這款。微軟似乎不支援拉語的長音標記和其他下面有一撇的字母,字典很貼心的在旁邊提供按鈕可以按。不過也可以直接打相近的字母,字典會自動辨識。
http://www.letonika.lv/groups/default.aspx?g=2&r=10331062&q=

<工商服務時間,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剛剛得知,Colloquial languages的教材音檔全面上線了! 

有買書的朋友以後可以免費下載,不用再購買昂貴的CD了。我想所有人都同意,所有語言教材最珍貴的就是那片音 檔,即便前面發音告訴你,這個音就向是英語的這個,德語的那個,或是標出IPA,畫出解剖圖告訴您,舌頭要往哪裡擺,往上頂還是往下頂,坦白說這都比不上 直接聽。
或許我們應該提醒自己,人類的文字歷史只佔語言歷史的一小部分,事實上也就是這幾千年的事情而已,而且直到現在世界上絕大多的語言都沒有文字傳統,沒有出版品,甚至沒有文字。也因此,音檔全面免費上線是一件做功德的事情,我感動的都快哭了。
當然,如果這套教材本身很爛,有音檔也沒甚麼意義。Colloquial languages自從改版之後,內容編排大幅度提升,音檔除了念誦目標語言以外,英語旁白更會像家教一樣一步一步帶著你,循循善誘,有點 Pimsleur的味道,不一定要有書在身邊,也可以利用等車、等人、如廁、睡前、朝會、周會、長官訓話、結婚致詞等零碎時間學習。

祝各位學習順利。

<語言政策前線:拉脫維亞>

十月革命後,拉脫維亞曾脫離俄國獨立,但在德蘇密約後,波羅的海地區被劃作蘇聯勢力範圍,拉脫維亞於1940年併入蘇聯,從此揭開現在拉脫維亞政府所稱的"佔領時期"。

雖然最初蘇聯共產黨的政策是民族平等,當然民族語言也平等。但到史達林時代政策丕變,變成獨尊俄語,也因此其他族裔的語言不再享有相關權利。

蘇聯時期人口政策也對拉脫維亞影響甚鉅,大量拉脫維亞人被遷出家鄉,而蘇聯政府有計畫的移入俄裔人口,當然,其中也包括大量技術人員。所以當波羅的海人講 俄國人在蘇聯時期欺負他們的時候,您可以聽到俄國人反唇相譏,那你怎麼不講我們俄國人幫你們建設?總之,各前蘇聯加盟國對俄國都有不一樣的態度,根據小弟 接觸的經驗,波羅的海三小國就不甚喜歡俄國,烏克蘭要分東西,白俄羅斯人基本上總是站在俄國那邊,若你說你喜歡俄國,白俄羅斯人也會與有榮焉。高加索地區 雖然彼此爭吵不休,但基本上對俄國感覺平平,唯獨喬治亞在戰爭後不太喜歡俄國。而中亞那幾國,像烏茲別克、哈薩克,人民就相當親俄,雖然明明長的就像東方 人,但幾乎以俄語當第一語言,俄國國慶時,也可以看到他們臉書貼文慶祝。

至於東歐那些前蘇聯衛星國家,像波蘭、捷克等,就真的不喜歡俄國人了。

當然,這些都是刻板印象,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表示自己中立客觀又理性,表示自己完全不覺得俄國人怎麼樣,有很多俄國朋友。但當普亭隨便講個甚麼話,嘴裡說是不討厭俄國,不覺得俄國會做甚麼,但額頭上冒出的汗珠和臉上憂慮的表情仍洩漏了一切。

回到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俄裔人口大約三成,但大都市如首都里加可以直逼六成,而第二大城更是幾乎百分百的俄語城市。這讓拉脫維亞本土派(?)深感威脅,拉脫維亞獨立時, 便將拉脫維亞語訂為官方唯一語言,並且要求境內俄裔公民必須通過拉脫維亞語考試才能取得公民。許多俄裔人士因此返回俄國,但也有許多人因為種種因素留下 來,卻因為沒考試而沒有國籍。在拉脫維亞境內,大約有三十萬這樣的人。

後來本土派更進一步,希望關閉境內的俄語學校,並在2011年,通過電子媒體法,獨尊拉脫維亞語,大幅限縮俄語的使用權利。此舉自然遭到俄語人口強烈反 彈,也因此在2012年,俄語派發動了俄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公投。但在本土派全力動員下,公投被否決了,雖說結果是本土派所樂見的"去俄羅斯化",但拉 脫維亞的語言措施卻也牴觸了歐盟保護少數族裔語言的政策,飽受批評。

圖為拉脫維亞的連鎖餐廳Lido,從早供應到晚,屬自助餐模式,食物花樣繁多,眼花撩亂,而且價錢實在。第一次來里加時,光早餐就拿到吃不完,不過待了三 天,就胖了快兩公斤。照片不過是當初旅社附近的小分店而已,我這次住在車站附近,赫然發現附近有一家Lido旗艦店,為了維持從冰島回來瘦下來的身材,真 的應該換旅館。
算了,管它的。要減肥再去冰島就好了。

<為何我們應該學拉脫維亞語>

之前看到台灣一篇新聞報導,講拉脫維亞的美女不輸烏克蘭,而且男女比例不均,很多女生找不到老公,呼籲男性國人可以造訪該國。

"因為二戰的關係,折損許多男性人口,造成拉脫維亞今日男女比例極為不均。"
真不知道是哪個年齡層男女比例不均,這樣的吸引力究竟在?

總之本人又要造訪拉脫維亞了,當然是本著極為神聖莊嚴、冰清玉潔的心,為台灣拓展國民外交。
拉脫維亞位於波羅地海,也就是俗稱波羅的海三小國的一員。即便這三小國每一國都比台灣大,但我們仍要以東起黑瞎子島,西至噴赤河,北至薩彥嶺,南至曾母暗沙,也就是中華民國全圖之胸襟,稱其三小。
但語言,可一點不小。

拉脫維亞語隸屬於印歐語系波羅的海語,和他的哥哥,立陶宛語,是碩果僅存的印歐語活化石。當然若要嚴格講起來,拉脫維亞語大概是劍齒虎等級,立陶宛語的化石程度,直逼三葉蟲,享有最接近原始印歐語的現代語美譽。
這份美譽吸引了全世界許多對生活感到乏味,失婚落魄的語言學家。著名的日本斯拉夫學家

黑田龍之助曾云:
根據他的經驗,會到立陶宛學立陶宛語的人基本上都怪怪的。但這怪人又可分成好幾類:
1.斯拉夫學學者
2.波羅的海學學者
3.歷史語言學學者
4.真的就是怪人

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他的弟弟,拉脫維亞語。
就文法上,拉脫維亞語較立陶宛語簡單許多,也沒有聲調(立陶宛語竟然有激似聲調的重音系統,讓人又更景仰了)。

但詞彙上仍保有古風,例如老公先生這個字是vīrs(立陶宛語是vyras),和從法文借過來的英文字virile同源,是不是很有趣呢?
但是首都里加因為歷史因素,人們並不太講拉脫維亞語,而是講俄語。呈現一種招牌都是拉語,口語卻是俄語的奇特景觀(*)。這是獨立後拉脫維亞的敏感話題,也是談論語言政策一定會講到的案例。

接下來的一個月,持續為您深入追蹤,波羅的海語言的愛恨情仇。
*四個月前造訪時感到身旁以俄語人口為主。不過上次停留較短,這次覺得拉語俄語人口大約五五波。但是標示大約是九成五拉語,標註俄語的告示極少,字也極小,甚至會放在英語甚至德語之後。

<醫護人員口中的馬胚,意思其實是...醫療職場語言與病歷中文化>

台灣醫界長起以來使用的是一種混雜中式發音(或是台式發音)英語詞彙和中文語法的混和語言,不是在這個體系底下工作的人,很難了解在講甚麼。例如 blood culture,很少人會真的念全,許多人都念bla ka(/pla kha/),urine culture則是yu ka(/iu kha/),抗生素簡稱anti,patient簡稱"胚"接新病人就是接new pei(/phei/)(許多醫師在個人臉書上會打"接妞胚")。

還有喜歡把重音加在lysis上,hemo'lysis(溶血),奇怪的是,analysis又會講對。

有用詞也會受影響,講一個人很nice的時候,會講很benign,通常指病人或病人的家屬無提告風險,好溝通,如果很機車,就會說他 malignant,簡稱很ma,三聲馬。也因此搭配方才介紹的胚,若您下次在醫院聽到醫護人員說您是"馬胚",那您一定是做了甚麼事被醫生討厭 了....

有趣的是malignant可以簡稱馬, 可是benign沒有人簡稱逼,這真的可以寫一篇研究,或許三音節以上才構成簡化要件。

總之,要掌握台灣醫界混合語,沒有教科書,必須在這個環境底下工作至少半年加以習得,才能完全掌握。而這個語言只通行在台澎金馬醫療相關處所,只要出了這個地方全世界就沒人這麼講....

今年初發生了令醫界很感冒的病歷中文化事件。小弟寫了一篇文章刊載蘋果日報網路上,以下內容摘自拙作:

" (前略)時代演進至網路時代,要每個詞彙皆「自出機杼」更是困難。日本早期仍從漢文典籍中東拉西湊翻西學名詞,但是現在不少都直接用片假名標音(如抗生素名稱),不再意譯了。
當然還是有國家奮力將詞彙本土化。以冰島為例,為了冰島語不受外來語「汙染」,冰島政府長期以來將外來語翻譯成北日耳曼字根的冰島語。如自閉症冰島語就不用傳統的autismus,而用einhverfa。但可想而知疾病何其多種,要全數本土化,勢必是一項浩大工程。
在歐洲德國用德語寫病歷,捷克用捷克語寫病歷,為什麼台灣不能以中文寫病歷?的確,如捷克的病歷、醫學課本的專有名詞有不少斯拉夫字,但是有程度上的差 異。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在捷克語可以叫:úplavice cukrová或是cukrovka,但是糖尿病腎病變仍用拉丁字系統,叫 Diabetická nefropatie,和英語的diabetic nephropathy相差不遠,很難說是真的完全“捷克化“。又如同多發性硬化症,英文是multiple sclerosis,multiple從拉丁文multiplus 來,sclerosis則從希臘文σκληρός”硬“來。德文是Multiple Sklerose,沿用拉丁希臘字根,冰島語則堅持做自己,有Heila- og mænusigg作為對應翻譯。但即便是斯拉夫系統,俄文的Рассеянный склероз捷克文的Roztroušená skleróza也只有把“多發“翻出來,“硬化症“仍沿用希臘字根。更不用說是數不清的藥名,幾乎都一樣,中文和歐洲語言畢竟來源不同,很難把歐洲經驗 拿來沿用。但即便亞洲經驗,也有模仿的困難。如抗生素Cefalexin中文叫頭孢氨芐,能唸出最後一個字的人,幾希。但日文只是用片假名(セファレキシ ン)標原音,韓文也只用諺文(세팔렉신)標音,和中文頭孢甚麼的相差甚遠。"
 
當時我基本上不會冰島語,一直對引用冰島語感到些許不安,今年七月走訪冰島大學後,參觀了冰島大學的大學書店。事實上,冰島的確是幾乎所有的醫學詞彙都有 自己的版本,可是大學書店裡擺的醫學教科書卻都是英文,純粹冰島語的以護理書籍居多(但事實上也才一兩本)。可以想見,實務上許多名詞應該也是用英語。在 自然科學裡,本土語言向來是弱勢,更不用說詞彙多如繁星的醫學,強制規定習用語言,實在有違病歷本身設置的初衷。

<冰島語的語言純粹主義(Linguistic purism)>

在社會語言學裡,談論語言復甦成功一定要提現代希伯來語,講到語言復甦失敗一定會提愛爾蘭語。而講到語言純粹主義,則不得不談冰島語。冰島語是世界致力於語言排外的少數國家。基本上在冰島語裡找不太到甚麼國際上的用字,所有字都是堅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世界上的抽象詞彙往往來自幾個詞彙中心。歐洲以拉丁語、希臘語為主,東南亞佛教圈以梵語、巴利語為主,而伊斯蘭教圈則多用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有的醫學系學生會覺得解剖病理好多拉丁字,而跑去學拉丁語。基本上這是一種殺雞用坦克的行為,事實上學法語就好了。

上面這幾個語言或多或少都帶有宗教性質,因此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幾個神聖語言紛紛在不同語系間攻城掠地。講白了,就是高深的學問用洋文(無論是拉丁阿拉 伯還是巴利語)講比較潮,比較academic,比較professional,大家會覺得你特別有knowledge,這樣你就比較容易 convince別人,you know,這種語言CCR精神自古有之,不足為奇。

十九世紀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發覺要做自己的年代,冰島人也不例外。在經過長期丹麥語洗禮下,冰島人發現自己的語言有點受損,於是在一些文人努力下展開語言純 粹運動。也由於冰島文學傳統相對悠久,而且因為地處偏遠,語言沒有像其他地方變化那麼大,許多現代詞彙紛紛被翻成冰島風十足的冰島語詞。

像是:
heimspeki。heimur是世界,speki是智慧,世界的智慧,意思是哲學。
sími:這本來是個古冰島字,指繩索狀的東西,後來引申叫電話。雖然現在都是無線手機,電話還是叫這個字。
geðklofi:geð指意識,klof是兩腿分岔處,褲檔的那個位置。加在一起geðklofi為意識分岔,指精神分裂症(統合失調症)。
事實上冰島語的造字原則很有邏輯也饒富趣味,比想像中好記很多。當然,這樣的語言畢竟是小眾,有機會還是學一下上面幾個"詞彙中心"語言,會讓往後的語言學習之路順坦不少。


題外話:
之前我和我的約旦supervisor講我會的三句阿語,討他歡心(這究竟是甚麼後宮甄環傳心態),講到我是學生時,講成ana taliban。
"Ana talib就好了。你剛剛講你是塔利班。"supervisor說。
天哪。

<雙層語言現象>

有時,你會遇到令人又愛又恨的Diglossia(雙層語言)現象。雙層語言主要是描述在某些地方,會有一種較為正式的語言變體,而一般民間溝通使 用另一種變體。事實上每個語言或多或少都有文言分離的現象,但不會極端到要考慮是先學言還是先學文,一般就是討論口不口語而已。

幾個語言會遇到這樣的抉擇,在歐洲大概以芬蘭語最有名,而全世界最困擾學習者的,莫過於阿拉伯語。現代標準阿拉伯語,也就是Modern Standard Arabic(MSA),起源自可蘭經時代的阿拉伯語,為現在阿拉伯世界各國的官方語言。當你問埃及的官方語言是甚麼?埃及人的答案會是阿拉伯語,您想, 怎麼不是埃及語呢?同學,埃及是阿拉伯國家,埃及語的直系叫科普特語,目前僅殘存在科普特基督教會的禱詞中,若您的專業是埃及學,會需要學。岔題了。

埃及人,會回答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不過這不是他平常講的那種阿拉伯語,而是MSA。他們平常講的是埃及方言,有差嗎?坦白說還差滿多的。埃及方言 格位不用變,但多出些時態。由於阿拉伯帝國當初幅員遼闊,東起波斯灣,西抵大西洋,這麼大一個地方一千年來要講完全一樣的語言也很不 合邏輯,畢竟各自面對的當地民族與列強不一樣,語言會慢慢分道也在情理之中。事實上,埃及人就不是很能聽懂摩洛哥人講的阿拉伯語,甚至連數字的講法都不太 一樣。不過隨著交流越來越多,電視發達,阿拉伯人大概都能夠理解對方方言的特殊講法,特別是埃及方言,因為電視劇的關係,幾乎每個阿拉伯人都聽得懂埃及方 言。
麻煩之處在於,阿拉伯人普遍認為,外國人學阿拉伯語要學MSA才對,學方言是旁門左道。所以現有教材,機構幾乎都是以MSA的教學為主。然後去阿拉伯世界 一旅遊,發現人家根本不講這個。所以之前愛爾蘭語言達人Benny寫了一篇究竟阿拉伯語是先學方言還是先學MSA,他投了方言一票,原因也很簡單,假設你 的目的是溝通,當然會想學大家平常用的那種。”說標準阿拉伯語遊埃及,就像用拉丁語玩法國一樣無稽。”


這樣的言論遭到一些標準語衛道者的批判,不過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只能說有雙層語言現象的語言都很麻煩。

事實上漢語也曾有雙層語言現象。雖然官話很早就開始嶄露頭角,但一直到清末,官方都沒有以之訂為正音,因此各地講各地的漢語,只要文章”文必秦漢,詩必盛 唐”就好。所以在過去可以說,上層語言為漢文,下層語言為各種當時的漢語。一個傳教士要來中國傳教,和官方文書溝通要用漢文,但傳教本身要看他在那裡傳 教。

最早把官方語言定出並打壓地方語言,並以教育強力推廣的是法國,後來歐洲各國起而效仿,明治時期傳到日本,清末再傳到中國。五四運動最早的構想是將所有方 言白話文化,各地都可以我手寫我口,但是只有北方漢語,因為白話文學時間較長(章回小說、佛經文學),使用人口眾多而較成功,南方各方言的文本集中在戲曲 劇本,或是傳教士用羅馬拼音寫作的文獻裡,當然,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文人仍保有自法國大革命傳承下來的強國思想: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國家(un peuple, une langue, une nation)。這樣的概念至今還存在於法國憲法,也因此法國是歐洲少數不承認地區語言的地方,也未簽署歐盟對語言尊重的公約,理由是違反共和國憲法(法 國地區語言以孤立語言巴斯克語以及凱爾特語布列塔尼亞語最為出名。)

回到阿拉伯語,由於我之後待的實驗室supervisor是約旦人,就想說學一點點阿拉伯語。馬上就碰到剛剛講的問題,是學標準還是方言?兩年前我在台北 清真寺上過課,教長說阿拉伯語一定要學標準,因為禱告用這個,旁邊的回族大嬸各個點頭如搗蒜。和回族大嬸上課壓力很大,因為教長隨便問甚麼她們都會。隨便 講到一個字,教長就可以引述可蘭經或是聖訓的章節,然後問大家:”先知穆罕默德當初是怎麼說的呢?”

眾大嬸便al wa hahahah alwa wa al sallam之類的回答,聽得我冷汗直流,好怕教長問我,我都不會,第一堂課就這麼刺激。

今天和我的supervisor見面,討論了之後要做的project,臨走時特地跟他說我考慮學阿拉伯語,目前正在看的埃及方言教科書。

supervisor一翻,
“天哪,這超埃及的,哪有人這樣講話!”我的supervisor說。"你應該先學fusha(標準阿拉伯語)。”supervisor正色道。

阿拉伯人總是這樣,覺得學方言都是旁門左道。

<我是如何踏上歧途的>

首先讓我們狂賀多國語言社社長登上天下雜誌!
  
2007年,是我踏上語言學習的第一年。踏上的原因也很簡單,我母校的通識課程極爛,爛到讓我覺得若上課醒著會對不起自己。我也因戶籍關係無法住 校,難以參加社團活動到很晚,我家住公館,每天都要搭淡水線往返。每天路過台大去捷運站時,總是怨嘆自己為什麼不念台大電機就好,走路就到,下午回來時路 過台大小小福又看到年輕男女學生有說有笑的騎單車,你載我我載你,那種未央歌式的校園風情,好不青春。反觀我校,長在山上,上坡騎不上去,下坡會摔死,常 常想當時應該去考指考的,何苦去石牌佛光山。

在對學校失望透頂的情況下,我報名了幾門外語(而台北當時幾乎所有的語言機構都在台北車站以南,因此剛好順路回家。),想趁大一大二充實一下,心態就和所有大學生一樣,覺得學校學不到東西,想往外頭發展。

由於醫學系大三大四功課極重,幾乎一兩周就要大考一次,每次家聚大三大四的學長都面容憔悴,氣若游絲;所以本來預計大一大二學日文德文就好,之後專心在醫學上面。而日文德文也是因為對醫學有幫助,總之是個很實際的選擇。

直到該年秋天,我在上德文的德國文化中心(現已改名台北哥德學院,聽說學費漲翻了。)的布告欄看到台大多國語言社的社課布告。

社課地點就在公館的肯德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厲害,著實發自內心的震撼。尤其是社長,當時剛從法國交換回來,講一口法語,還可以另外講好幾種,而且如文中所述,每一個都考過相當的檢定,只能說實在太神了。

大概是受到感召,後來我陸陸續續學了幾個語言,去德國交換,利用短暫的各種休假學習、考試。為了藏語我去過佛學會打坐在地上跟著仁波切發音,為了阿拉伯語 我去過清真寺聽教長兩三個月免費教學兼宣揚教威,為了捷克語我在利用交換時的寒假,每天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冰雪天氣從郊區搭電車到查理士大學上課,好幾年過 去,早就忘了當時只預計學德語和日語兩種。

學語言會上癮,社長就是引我入門的那個藥頭。我以後要是因為學語言一事無成的話都要怪他。

2014年春天,社長從各地遊歷回來,邀請幾個過去的社團朋友參加他的語言創業討論,由於理念很新穎,坦白說一開始也不太理解究竟是要創甚麼業,只知道要 用不同的方法讓台灣鄉親體會語言習得的樂趣。經過幾次麥當勞肯德基的討論之後,決定先辦一場語言習得會試試水溫,於是"多國語言習得網"就這麼上路了。

不過剛創立我就出國了,所以基本上是個冗員。社長覺得我閒的也是閒著,就讓我寫寫文章,勉強留給我一個工友的位置。也因此今年初才會有"無國界譯師"這個頁面。
在經過China Post,親子天下專訪之後,社長代表全體同仁接受天下雜誌專訪闡述理念,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參加我們的活動。在地球的另一端,無國界譯師會努力的寫文章,和各位分享和語言有關的一切。

<從神經科學看學習語言>

記憶可以粗略分為長期記憶以及短期記憶。有一位仁兄,本來打算做精神分析,但覺得那樣不太科學,轉研究動物是如何學習,這個人叫Kandel,後來拿了諾貝爾獎,寫了一本教科書,全世界念神經學的倒楣學生都要念。

相信大家都同意,研究學習是個有趣課題,尤其是對家裡有小孩要升學的家長而言。為了小孩能夠見賢思齊,您或許想研究醫學生如何學習大體解剖,台大物理學生 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但是人畢竟不能拆開來研究,而且太複雜生物學家會崩潰,所以一般來說,生物研究都是拿最簡單也最無聊的動物當作模式生物。我小時候也 想研究大象,想說什麼果蠅線蟲有甚麼好玩,研究那個能幹嘛。但一等到念研究所才發現,大象多久才一胎,老鼠果蠅繁殖起來欲罷不能,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 子孫孫,無窮盡也。還可以讓姐姐配弟弟,子代配親代,是最早實行多元成家的領域,領先美國近百年。下次您可以試試一句話惹毛研究大象博士生:甚麼時候畢業 啊?他可能當場休克。

回到那位仁兄,為了研究動物學習行為,他用了一種稱作海兔的動物做模式生物。海兔您也曉得,就是一隻胖胖呆呆的無脊椎生物。當然研究海兔學習不是放兒歌給他聽,請他聽完唱一遍,也不是像猩猩一樣給他看圖片抓周。K先生採取的是,用毛筆捉弄海兔肚皮上的一個器官:虹管來研究。你一捉弄海兔的虹管,他的鰓就會縮一下,戳一下虹管縮一下鰓,戳一下虹管縮一下鰓,想必K先生玩的不亦樂乎。但久而久之海兔越縮越沒勁,人家雖然呆,也知道你在玩他。

這種越縮越沒力就叫做habituation。

K先生覺得海兔偷懶,決定讓他精神精神。因此不僅捉弄海兔的虹管,還要電一下他的尾巴。這一電不得了,鰓縮的可厲害了。等到後來只是輕撫一下虹管,鰓都會猛的瑟縮。
這叫做classical conditioning。

這後面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離子孔道表現,甚至如果要長期記憶,訊息還會進細胞核,讓神經元做出新的蛋白質,或讓突觸生長。

這就是學習的神經學基礎。

也因此之後的幾十年發現短期記憶可以靠離子孔道的表現維持,但長期記憶就有賴蛋白質的合成。但這並不表示,您晚上要背單字前,得先去自助餐吃他一打牡蠣,好晚上背單字背地"並棒叫"。

這跟學語言有甚麼關係?事實上關係有點遠,不過我們可以推而廣之。就像你去學語言,每天都是同樣一門,第一天好興奮,記了好多單字,然後越來越沒勁,越來 越沒勁,是不是自己沒天分啊,學了那麼久了,看到某個語文就想吐。海兔被戳都會煩,人怎麼可能不煩。所以到一定程度疲乏是正常的,是科學的。

再來是怎麼樣記單字最牢?我永遠記得我在布拉格寄東西回台灣時,郵局人員問我要不要pojištění。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捷克字,想說寄東西就寄東西,郵 資也付了,地址也寫了,還要甚麼pojištění?此時郵局人員臉皺成一團,大概是共產時期公家糧吃習慣了,很不耐煩,“ pojištění! Po-jiš-tě-ní! jo nebo ne!“滿臉不屑,又對著我大吼,檔窗玻璃都是這位斯拉夫大嬸噴的口水,我嚇都嚇死了。趕緊拿出小字典查查究竟是甚麼意思,p-o-j-i-š-t-ě- n-í,原來是保險的意思,她是問我這包裹運送要不要保險。

這就如同海兔的尾巴被電擊,我到現在聽到pojištění,身體還會抖一下。當然這個字的意思也永遠忘不了,一次就記牢了。這個故事只是告訴我們,多出去走走,接觸人群的好處是,有時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幫助學習單字,而且一勞永逸....

<談格位,以冰島語為例>

歐洲語言基本上不是名詞有格要變就是動詞有位要變。學過英文的人對動詞變化不陌生,但是名詞要變化就麻煩了。事實上英語也有格位,只不過目前僅殘存在人稱 代名詞上,我們可以姑且稱I為主格,my為所有格,me為受格。但因為量實在不多,所以在講英語時並不會意識到這些和格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很多人遇到的第一個格位語言是德語。以德語作為格位語言的入門款挺理想的,因為他是弱變格,也就是基本上名詞本身不隨格位變化,僅冠詞變化。如大家熟悉的 der是陽性單數主格,dem是陽性或中性單數與格等等。因為只有冠詞在變,所以嚴格上不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很多老師會教,mit(with)後面要加 與格(Dativ),所以要講mit dem(若為陽性中性定冠詞)或是mit der(若為陰性定冠詞)。這基本上沒有甚麼錯,但是更好的講法卻是,因為大家都講mit dem,mit der,”所以” mit後面加與格。兩件事基本上看起來沒甚麼差,實際上卻大有玄機。

假設今天學的是冰島語,老師說了,í這個介係詞後面加與格,但因為冰島語是強變化的語言,名詞本身會變化,所以沒有像上面這麼方便的 事,名詞本身要親力親為的變,不能隨便交給門口的冠詞應付了事。如家裡住的房子本身(單數主格)叫hús,加定冠詞很不幸是加在後面成為húsið,在房 子裡是í húsi,但有人舉手說了,我住的是帝寶啊,不是隨便的房子。當你想指定一下,我是住這棟而不是別棟時,就得麻煩一下加個定冠詞,一樣在後面成為Í húsinu。很可惜中性這樣變,其他詞性卻不這麼變。像書(bók)是陰性,在書裡竟然是維持原狀í bók,但加定冠詞會使bókin成為Í bókinni。這還只是單數的部分,還有複數,複數加定冠詞。以上只是列出規則名詞的幾個組別之一,還有其他變法不太一樣的組別。冰島大學老師第一堂課 就發給大家三張表,請大家自己對表查,那幾張表像五代十國的皇帝列表,乍看不知從何讀起,當老師說還有一些沒列出來時,很多同學都快哭了。更不用說還沒加 形容詞呢:

gamalt hús(old house)*冰島語比較不講不定冠詞,一般直接講old house。
gömul hús (old houses)
í gömlu húsi(in an old house)
í gömlum húsum(in old houses)
gamla húsið(the old house)
gamla húsin(the old houses)
í gamla húsinu(in the old house)
í gömlu húsunum(in the old houses)

為甚麼old一下是gamal當作字根一下是 gömul當作字根?是不是很刺激呢?這是大名鼎鼎的u-umlaut,能變的都要變一下,才能顯現出冰島語的尊爵不凡,讓您學習時起莊嚴恭敬心。對了,還有所謂的i-umlaut。

經過短暫的教學,您總算知道í後面要加與格了,您以為離去冰島留學定居,和冰島妞一面泡溫泉一面聊天的夢想又邁進了一大步。但事實上這項知識本身對您的幫 助有限,因為從上可知光規則的變化就很多,還有一些不規則的(如牛,那個吃草的牛的主受與所有是:kýr kú kú kýr,真不知道kú是怎麼變出來的。)

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習慣í húsi,Í húsinu,í bók,Í bókinni,久而久之講了í後面總感覺要跟個甚麼才舒服,這就是人家所謂的語感,這時候再說,因為í húsi,Í húsinu,í bók,Í bókinni,所以Í後面要加與格。

冰島語如此,相信許多格位複雜的語言也是如此,當規則太多,那就跟沒規則相去不遠了。直接學反而比較快。

<冰島大學進修心得>

一些讀者來信,很抱歉因為業務繁忙,未能及時答覆,還請海涵。
前些日子到了冰島一趟,學習語言順便避暑,一下飛機同班機的德國人都感動得不能自己。
冰島大學的語言班光報名就要考試,一兩百人取三十人,再分兩班。由於我被分到了進階班,所以班上同學都是口譯、語言學博士生等等,省去很多無謂的術語解釋,當然也就意味著進度極快。
每天從城東走到城西冰島大學上學,竟也只要二十分鐘。雷克雅維克近郊開發不多,隨處都有無垠的石原,要是台北,大概早就蓋滿一百座巨蛋了。
我很喜歡我的冰島語老師,一來他是訓練有素的冰島語語言學家,二來他也很討厭知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生成語法創立者,影響,抑或是荼毒語言學界數十年),據說喬姆斯基去冰島時老師還企圖行刺(當然是開玩笑)。
老師不僅熟稔古冰島語以及古諾斯語,還會冰島語近親法羅群島語(丹麥屬地)。在一般文法上不太複雜的語言,像是德語、俄語等,有點天分的人可以直覺式的推 演而不需要背語法,但冰島語畢竟是相當保守的印歐語,各種變格變位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演變軌跡,即便是行家也很難看一眼就把各種規則不規則統整歸納,這時 便顯出老師的功力了。隨便問一個字,他就可以從古諾斯語,一路變到現代冰島語,告訴你為什麼這個字的變格會這麼奇怪,有的變位本是同根生,最後不同人稱的 語幹卻分道揚鑣;有的時候是父母各異,最後卻殊途同歸。每個字背後的曲折總有百轉千迴的故事,當然這要有興趣聽了才會感動,如果你是嫁到冰島而學冰島語的 人妻,大概會想殺了老師就地掩埋。
當然冰島語不會是"最"複雜的語言,世界上能稱得上複雜的語言大多是部落語言,一般人沒事不會去學。
但作為官方語言,冰島語絕對不是容易的語言,在歐洲也僅次立陶宛語。
回程去機場時,大學住宿的房東婆婆客氣的開車送我去車站,沿途順便"驗收"一下這幾個禮拜的成果,大概是講得還可以,最後還給我一張名片,囑我下次來雷克雅為克可以再到她那待上幾天。
冰島,去一次,怎麼夠呢?

<第一天說冰島語就上手>

這幾天歐洲熱得像烤爐,學期結束時同學還相約烤肉。真是何苦呢。早上在機場等了幾個小時,頭愈發疼痛,該不會是中暑了吧。臨走前因為換行李箱把藥包拿了出來,本想說不會這麼倒楣,第一天就出事,沒想到還是頭痛了。
等到出雷克雅維克機場,頭暈目眩,差點吐在機場大廳,趕緊攔了輛車駛往中心。但是我想趁藥房打烊前先去買藥,便和司機講了我等一下要先路過藥局。
"pharmacy?I don't know."
死了。
"medicine?Medikament?Drug?"
"No, I don't know."
主啊,為什麼會這樣。
"Ég ætlar að kaupa, kaupa medicine.."
天哪藥的冰島話到底怎麼講,頭越來越痛。
不過我突然想到頭痛的冰島語。
"Höfuðverkur(頭痛)!ég er með höfuðverk(我頭痛)!svona(所以), svona, ég ætlar að kaupa(我要買), kaupa(買).... "
"lyf?"
對!就是這個字!
"lyf!"
"So please take me to the...."
"lyfjabúð?"
"Yes!!lyfjabúð!"


後來發現事實上有apótek這個字,我忘的一乾二淨,繞一大圈....


這套書是筆者以為最接近"習得"的自學書籍,每套書封面都有笑容可掬的該國正妹,增添學習動機。秉持著法國人書都超厚的傳統,每本書的份量均達到500餘頁,讀完會很有成就感。












這套書最大的優點在於錄音,不僅時間極長,也往往由專業人士錄製(像是當地喜劇演員,不像白水社通常找在日留學生),發音清晰且對話逼真生動,或許也是它貴的原因之一。
書的編排純粹以對話為主,對話下面有傻瓜發音指南,在學非拉丁字語言時或許有幫助。Notes則是文法重點解說。由於講求無痛(sans peine)學習,所以是遇到該文法才說明,而不是傳統大家習慣的系統性講解,發表格讓大家查表。





值得一提的是本套書對話都經過設計,循序漸進的介紹單字,而且內容有趣不枯燥,許多課都是冷笑話,畢竟這麼厚一本書,要是都是很正經的東西也念得滿累的。
右頁是對話直譯,也就是洋涇浜式的翻譯,省去不少查字典的時間。




 許久以前,當我還是文法迷時,常常覺得這樣的自學教材一無是處,都是對話沒有文法,畢竟沒有紮實的基礎哪來流暢的會話能力?
等到後來才了解真正自然的語言是心中沒有文法而講出符合文法的句子。這套書遠稱不上是習得,但絕對可以當作pseudo習得。
趁歐元便宜之際,不妨試試看。

<白水社New Express系列>

這套New Express承襲白水社之前的Express系列,差別在於錄音更完整全面,並且補充更多單字和表現用法。
書的分量不大,無論甚麼語言都只有150頁左右,單字也在1500內,稱不上深入但絕對可以幫助讀者入門。





內容編排採取一頁課文,一頁翻譯,兩頁文法再兩頁練習,書末有文法表和單字索引,別看它薄薄一本,該有的都有了。





此套書籍所費不貲,一本約一千台幣,但作為語言的入門磚,和坊間補習班初級一學費比起來,不可不說划算。當然有時也不一定要真的學,買回來欣賞欣賞也頗有況味。該套書甚至出了小語種嘗鮮亞洲和歐洲篇,有布農語、宗卡語等等,更難得的是也有錄音,讓你學如何在不丹說哈囉。
關於這套書的使用方法,筆者建議先將CD聽個幾遍再開始閱讀,即便不知道在講甚麼也沒關係,之後開始閱讀後單字會記得比較牢。尤其是表記方式複雜的語言更 是如此,常常唸到最後不知道是在學語言還是在解碼,此時就更彰顯"聽"的重要性了。下一回想談談法國出品的Assimil無痛系列(sans peine)。

如前所述,Routledge是一個教課書老牌子,旗下有文法書系列以及Colloquial系列。基本上Colloquial系列的份量都很足(Fig1),動輒數百頁。




許多年以前,買Colloquial系列都是裝在一個大盒子裡,裡頭還有錄音帶呢。
書的大小適中(Fig2),字不會太小,念起來不費力。



本書最大優點在於內容詳盡,所有的語法重點都包含在裡面,如果你是那種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沒學到虛擬式,講起話來就渾身到處癢的人,這本書的光目錄本身就有定心安神之功效。
但這本書需要相當的耐力才能念完。即便是語言宅,也很容易中途卡住。最大的原因是本書進度奇快,才到第五六課,對話或文章就長得像大樹一樣,讓初學者好像怎麼念都念不完。







單字量也非常之多,課和課之間重複不多,想要一課念好再看下一課實在不切實際。
但這種書還是有價值的。筆者以為,有兩種用法值得一試。第一種方式是只看文法部分,主要的功效是"認識"這個語言有甚麼特色,如冰島語好機 車,還是放棄好了;也可以加減學一些基本用法。第二種是有一丁點程度(A1)的人拿來複習和加強,增加詞彙量並搭配CD。
任何語言書的功能都是讓你不要害怕這個語言,先認識一下,看看合得合不來。就像要游泳先在場邊沖一下,但不是說沖得久了一下水就會游。永遠記得,我們學的是語言,不是課本。

<不花錢學任何語言>

小弟發現學校下學期的希伯來語以及希臘語開在晚上,多年的宿願終於能了,相信下半年將會是相當喜樂,聖靈充滿的半年。
最近有朋友詢問購書事宜,為了不讓大家花冤枉錢,僅將幾套涉獵過的教材和大家分享。
首先如果不想花錢,您可以選擇:
<FSI美軍系列>
這套教材是上個世紀五六零年代美軍訓練軍校生的教材,主要立基於心理學行為主義學派還是甚麼的理論,總而言之就是讓新的習慣(新語言)取代舊的習慣(母 語)。該教材的特色是不斷重複類似的句子輔以單字替換(我想喝咖啡,我想喝茶,我想喝牛奶,我想喝....),力求熟練通透。由於是半世紀前的錄音,播放 過程中會有沙沙聲,喜歡黑膠唱片的朋友或許會喜愛這套教材。
<Youtube>
Youtube上有非常多發音教學的影片,無論是阿拉伯、希伯來乃至喬治亞字母都有熱心人士上傳教學影片。
當然,大部分的教材都是要錢的。沒有錢沒有關係,您可以做個網頁向企業募款,Languages for Taiwan,學十個語言並且用該語言拍攝介紹台灣短片,告訴全世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相信會有鄉親捐款的。
<Pimsleur系列>
這套被<如何學好任何語言>作者大力讚揚的教材十分昂貴,以往CD時代是好幾片,現在只需下載有聲書即可。它的特色是不斷重複類似的句子,間或以老美用英語問你:"吃飯的匈牙利語怎麼說?"
個人以為較適合睡前聽。
<Hugo系列>
十分老牌的大不列顛教材,但涵蓋範圍只有大語言。筆者是用這套教材學法語的。本套教材強處在於錄音完整,適合本身就不排斥甚至喜歡文法規則的人。裡面大概一課就至少解紹一種時態,進度極快,唸完會有自己已經將該語言了然於胸的錯覺。
<Routledge系列>
美帝教材,涵蓋語言甚廣。筆者用這套教材念過冰島語。這套教材近幾年改版,改良許多。內容也著重語法。進度極快,課與課之間單字重複不高,所以對話或文章讀起來並不輕鬆。
<Teach yourself 系列>
大不列顛教材,涵蓋語言甚廣,內容較Routledge簡單。這套教材學起來比較"習得",但對文法力求完美的同學用起來可能一開始會有不適感。
<Buske Verlag>
德意志語言出版社。專出昂貴的語言教科書。秉持德國人精神,圖表一堆,極著重文法。
<Assimil系列>
法蘭西教材。以聽力對話為主,個人很喜歡的原因是裡面對話都很有劇情(冷笑話居多),而且分量紮實,單字相當多元,文法雖然有解釋,但多半是註解,就精神 而言相當"習得"。語言也涵蓋部分小語種,如馬達加斯加語、意第緒語等等。少數語種有出到C1等級(俄語、阿語、德語等)。
<大学書林>
日本教材,日本少數以語言為中心的出版社。非常非常昂貴,一小本巴斯克日語六千字單字本就要六千日圓。有出科索沃語、古冰島語等天知道誰會買的書。適合藏書家選購。
<白水社>
白水社出版的書大多不錯,分量不多,單字量大約一千五,相當適合入門。但缺點是昂貴,一本大概要一千台幣左右。白水社近年重新改版旗下頗受好評的new express系列,增加單字以及練習題的錄音。有許多小語種,如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等等。
<外研社>
匪區教材。有阿爾巴尼亞,僧加羅語等罕見語種。開頭幾頁都是口腔解剖圖教導發音。例句多半和黨有關,內容極多,單字極廣,卻不甚實用。紙張粗糙,又有異味,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很便宜,適合寒窗型人士選購,並站在路燈下苦讀之。

<波蘭語小教室>

今天上課大家練習時剛好講到szukać(找尋)這個動詞。突然間老師面帶神秘的問大家,你們知道szukać在捷克文是甚麼嗎?
"誼安,你知道szukać捷克文嗎?"
我以為她問我"找尋"的捷克文怎麼講。
"hledat。"我說
"不是,"老師搖搖頭,"我是說szukać的捷克文有一個很粗俗的意思,šukat,你聽過嗎,誼安?"
布拉格住過三個月,我用umbilicus一想,回憶慢慢回來,豁然開朗,那難道是?

"在捷克語是f**k的意思,同學,要小心。"
波蘭語老師:我找系主任找(szukać)了一整天了!!
捷克語老師:天哪,你說甚麼!!
按:
šukat本意為前後移動,或許與德語schaukeln(擺動)同源。
而szukać與德語suchen,英語seek同源,為找尋義。
資料來源:
http://bara.ujc.cas.cz/
http://www.duden.de/

<如果有Asiavision>


這幾天歐洲歌唱大賽剛結束,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不過不少人對瑞典拿冠軍很有意見,因為電信投票第一名是義大利,瑞典只有第三,是評審票讓瑞典拿了冠軍。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德國和奧地利都拿零分,意即二十七個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給德國奧地利一分(可以給一分到十二分)。坦白說,這也絕對不只是音樂因素...
節錄幾則youtube網友留言:
"Надо все-таки согласиться, что ЕвроВИДЕНИЯ -это уже не песенный конкурс."
(必須說,歐洲歌唱比賽已經不是純粹的歌唱比賽了。)
"Der Song ist wirklich gut und hat definitiv mehr als null Punkte verdient „frown“-Emoticon"
(歌事實上不錯,絕對不應只零分。)
"0 points for Germany,Why?"
"Sono troppo arrabbiato perche questa é la canzone piú bella che ho ascoltato mai in italiano e sinceramente la Svezia ha vinto per gli effetti della canzone. Non lo so che hanno fatto russia e la svezia meglio che Italia..."
(我實在太生氣了,因為這是我聽過最好聽的義大利歌,而且瑞典不過是贏在燈光效果。不知道俄國和瑞典哪裡比義大利好....)

假若有Asiavision,亞洲歌唱大賽,我想台灣會灌票給日本,日本灌回來給台灣,蒙古給南韓滿分,中國大陸在日本拿零分,又因為南海爭議,在東南亞拿零分;比賽結果發表後,金正恩震怒,北韓代表不敢回國。
附上我自己很喜歡的黑山共和國,而且是用黑山話唱的!

黑山共和國代表

<里加俄語行之題外話>

記得以前大學小組討論時,同學們猜某位tutor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小孩。
基本上人只要有兒女,只要兒女不要表現的太誇張,大約認識的第十個小時內一定會講。
"我那個女兒如何如何,我那個兒子如何如何。"
如果兒女功課優秀成就斐然,那這段認識到講的latency會根據兒女的成就成正比縮短。
想當年我要租現在屋子的時候,包租公把我請到他們家樓上看合約,才看到第二行租賃人應遵守義務時,包租公就突然冒出一句:
"我兒子當年在漢堡讀書的時候租房也很困難。"
"恩亨。"
"不過他已經畢業了。他念的是牙醫啦,現在在漢堡執業。"
"喔,真好。"
"我媳婦也是牙醫,他們是同班同學,現在我們有一個小孫女,呵呵。"
若是媳婦優秀,一定也會講,屢試不爽。優秀的兒子加上優秀的媳婦還有小孫女,你是聾子他也要講。
簽完合約一同下樓,包租公的老婆,也就是包租婆請我喝茶順便吃餅乾。
"我烤了一些餅乾,因為我小孫女下禮拜要來,你嚐嚐看。我老公有沒有告訴你我們兒子住漢堡?"
"有。"
"他是牙醫啦,我媳婦也是牙醫,他們是同班同學。我老公有沒有跟你講?他還去過美國實習。"
今天在里加閒逛,進了幾家書店,看了幾間洋廟,三個小時候我實在走不動了,決定搭計程車回旅社。好在拉脫維亞的計程車不貴,點和點的距離也不遠。
一上車,是個大鬍子老伯。
"你是學生?"
"喔,對啊。不過不是在這邊念就是了。"
"在哪裡念?"
"德國。"
"德國哪裡?"
"哥廷根,德國中部。"
"念甚麼?"
"神經學,醫學相關的。"'
"喔。我女兒以前也在德國念書。"
來了來了。
"你本國籍是哪裡?也是德國嗎?"
"沒有,我是台灣人。"我刻意把台灣的俄語發的非常標準,增加老伯理解的機率。
"喔!台灣!" 拉脫維亞老伯似乎認識台灣,不容易。
"我女兒會講中文喔,他中文講得很好。"
"喔?"
"她現在在香港工作,她是XX公司的亞太區總經理,就是德國的XX啤酒公司,你知道XX啤酒嗎?"
一看我面有難色,老伯不顧前面紅燈已轉綠燈,硬是翻出他預先準備好的XX啤酒型錄。
"就是這個啤酒。"老伯看著後照鏡說,檢查我有沒有仔細看啤酒型錄。
"да,да.原來如此啊。"
"我女兒因為是公司裡唯一會講中文的,所以當上亞太區總經理,在香港工作。"
都講成這樣,一定要恭維幾句。
"那真不容易,幾種重要語言都會了,你女兒又會俄語,拉語還會中文,英語。"
"不只!她會八種!俄語,拉脫維亞語,英語,中文,德語,瑞典語,挪威語,法語......"
老伯興奮的用他的手指一指一指扳的的比給我看,完全沒有注意前方來車。

結論:之前提過,學語言盡量找中老年人,因為他們講話慢。現在發現,如果該中老年人還有優秀的子女,那絕對是話夾子停不了,短短的幾分鐘你可以知道他子女的一切,學到人成長,學習,就業,成家的所有詞彙。

<里加俄語行之一>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俄語人口佔六成。但是街上招牌、廣告清一色只有拉脫維亞文。這是拉脫維亞在"蘇東波"獨立後特別激進的語言政策,幾乎禁絕俄語出現在公領 域,也要求獨立時想入籍拉脫維亞的俄語人口必須通過拉脫維亞文考試才行。但對許多俄裔人口來說,以前蘇聯是一個國家,來拉脫維亞都住幾年了,根本沒有理由 要求人民通過考試。也因此許多俄裔人口沒有國籍,也沒有政府資助的保障。由於俄裔人口眾多,首都里加佔一半以上,第二大城更是絕大多數,幾年前有一場將俄 語納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公投,但在鄉村包圍城市的人數優勢下被否決了。來到里加,舉目皆是拉脫維亞文,俄文基本上是徹徹底底的絕跡,但在街上大概四成人口講 俄語,這些人這樣生活真的沒問題嗎?
幾間勞動節還開的餐廳咖啡館內也都只有拉脫維亞文的菜單,服務生也都講拉脫維亞文,此時我真有講俄語的障礙,萬一一講俄語被討厭怎麼辦。突然前面那位非常 自然的用俄語點餐,服務生也瞬間轉成俄語。服務生年約二十出頭,理論上若是拉脫維亞族基本上這個年紀是不講俄語的,但也很難從外表分辨是哪一個族裔。去了 幾家店,發現幾乎所有的店員都是雙語,一下拉語,一下俄語。
拉脫維亞屬於波羅的海語族,算是印歐語的活化石,其中立陶宛語被譽為最接近原始印歐語的寒武紀等級語言。以往波羅的海語族和斯拉夫語族合稱波羅的海斯拉夫語族,不過這都是人為劃分的。現在傾向把兩種語族分開,或許也有一些政治的因素在吧。
里加建築外表以及街道很有共產國家遺風,店的內部陳設卻很有北歐的感覺,食物也好吃,是個不錯的地方。

<關於語言學習,我想說的是......>

有讀者來函,詢問語言學習的攻略。小弟事實上不是甚麼多了不起的行家,但在這圈子好歹打滾了幾年,還順利念完大學拿到執照,家人都驚呆了。
如果你的學業很繁雜,或是工作很忙,可是你又很想學好一個語言,上語言學校不可能,出國三天都要排班請年休,有幾種方式可以讓你有限度的學習。
<要不要上課?>
基本上,能上到課的語言都不是甚麼太驚奇的語言,要不要上語言課的論戰一直都有,基本上個人不會太反對,但不能對上課本身有太高的期待。
上課是維持一種紀律,一個禮拜一次或兩次,讓你接觸這個語言,也讓你有藉口在家接觸這個語言,但這絕不表示光靠上課就可以學會語言。如果你決定上課,強烈 建議你選擇用這個語言為教學語言的課程,切勿有一種一定要中文講解才聽得懂的迷思,越早進入全外語教學,越有幫助,因為那才是真正在學習的時刻。好的老師 通常都是好的演員,因為他可能是你在台灣認識的唯一該國人士,所以他要盡量呈現出他同胞的所有風貌,也要盡量扮演各種個性,各種行業的人來和你對話,在有 限的時間裡發揮"類習得"功效,這不是簡單的事,老師也要時間才有如此功力。我看過太多補習班同學繳錢幫老師練中文,幾期上完,老師中文變好了,同學還是 只會打招呼。以教月份星期來說,西斯拉夫語有自己一套用詞,而且同個字在波蘭語和捷克語還表示不同月份。經驗老到的老師每次上課就裝作時間失憶,抓人問今 天幾月幾號星期幾?那明天幾月幾號星期幾?這當然不是非常自然的語境,但這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如此常用的話語頻繁地出現,否則上完月份日期說法,很可能一 直到C1課堂裡都不會再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日文一級考過的同學一月一號一月二號還會講錯,因為N4學完就沒再用過了。現在有許多活動不用上課也可以固 定接觸到外國人,算是一種很好的管道。

<踏出舒適圈>
最近很流行講踏出舒適圈。坦白說我很喜歡待在舒適圈,但在語言學習,年輕時最好不要待在舒適圈。語言的舒適圈可以大概分為兩類,一種是語彙上的舒適,一種 是語法上的舒適。舉例來說,日語韓語之於中文就是語彙上的舒適,而德語之於英語是語法上的舒適,卻沒有語彙上的舒適。古有明訓,人生太舒適,很可能會安樂 死。因此年輕時盡量選擇不同語系的語言擴展語法視野,不同文化圈的語言擴展語彙視野。
好的語彙視野,在語言學習上幫助很大。諸位已經會中文,基本上已經通曉漢字文化圈的語彙基礎,但如果你還想更上一層樓,你可能還需要一個非英語的日耳曼語,一種羅曼語,一種斯拉夫語,一種突厥語,標準阿拉伯語以及波斯語,一種梵語詞彙豐富的印度語。
好的語法視野,可以讓你在學新的語言時不那麼受到驚嚇。諸位已經會中文和英文,很可惜兩者在這方面沒甚麼幫助。你可能需要一個膠著語(以助詞和語尾變化為 主的語言,如日語、韓語、土耳其語),一個格位滿滿的屈折語(如立陶宛語、俄語),一種時態比英文多的語言(如西班牙語)來當作類推的基準點。
但這也是一把雙面刃,有時詞彙太相近意思卻不一定完全一樣(韓文的"文章"和中文的文章),或是語法相近卻在細節處不一樣(例如否定語句波蘭語變格,捷克語不變),若遇到這種狀況要特別留意。

<追尋巴斯克語 終>

在畢爾包蜇居兩日調養生息後,最後一日至乘車至鄰省的小鎮Oñati。客運左彎右拐行在山谷間,每隔半分鐘就會通過一段又一段的隧道,而出隧道又總是百轉千迴。縱然兩旁山光明媚,巴斯克農房點綴,間或似乎還有牛羊吃草的身影,但暈到眼振的廖大夫已然無法對焦細看。
Oñati地極偏僻,是一下車就可以聽到公雞叫的那種村莊般的偏僻,是亞洲人會被多看那好幾眼的那種純樸鄉間。又時值聖周,店家幾乎休息,街道更加顯得荒涼。
根據統計資料,本鎮加上周邊農村約一萬人,巴斯克語人口佔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是少數巴語人口多過西語人口的城鎮。不過真正城鎮的部分非常小,大概只有台大校本部一半不到左右,一下就走完了。
沿路上講巴斯克語的人多了,無論是老人和老人,大人和小孩,媽媽和嬰兒乃至於青少年間都是講巴斯克語。街上看不到西班牙語的招牌,牆上的塗鴉噴字也是巴斯 克語,就算是報攤也是巴語報紙Berria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就像看到雲豹一般,這是一場久違的邂逅,令人感動的時刻,從石器時代就不曾變過的巴斯克語, 撐過印歐語的同化,抵擋住摩爾人的入侵,再挺過佛朗哥的獨裁一路到今天,在山間殘存了下來。
街上問路,店裡點咖啡喝飲料都獲得巴斯克語的正面回應,既然你說了巴斯克語,大家也都就很理所當然的認為你聽得懂,劈哩啪啦地講。只有買糖果的時候老闆對我改用西語。Oñati果然是個學巴斯克語的好地方,下次一定要在此待上一月。
最後附上簡易萬用巴斯克語,讓聰明的你,不用西語也能遊巴斯克。
Mesedez, dakizu non dagoen autobus geltokia?(不好意思,你知道哪裡有公車站嗎?)
Autobus geltokia?Norakoa?(車站?到哪裡的?)
Bilborakoa.(到畢爾包的。)
Bilborakoa? Ez dakit non dagoen, baina hantxe dago geltokia. Hantxe dagoela uste dut.(到畢爾包的?我不知道在哪裡,不過那邊有公車站,我想是那邊。)
Kafe bat nahi dut.(我要一杯咖啡 註:兩杯會變成nahi ditut. 這是巴斯克語巧妙的地方,動詞不僅跟主詞人稱變,也隨受詞單複數變。)
Ordaindu nahi dut.(我想要付錢 pagatu好像也可以,不太清楚差別。)
Non daude komunak?(廁所在哪裡?)
"我愛你"叫做maite zaitut. maite是愛的分詞,zaitut是"你(直接受詞) 我(作格主詞) 的助動詞"。這意思是就算你講 Nik(我-作格) maite(愛) zu(你) 也不行,一定要講出頗複雜的動詞結構才行。基本上要理解這句話的文法,傳統上巴斯克語要學到B1以上,我想大家旅遊就好就先別愛了吧。
從Bilbao到Mungia, 再從Gernika到Oñati,可以感受到巴斯克語從一趴人口到近一百趴人口的差別。可惜復活節很多店家都休假了,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再來住久一點。
無國界譯師本次任務勉強完成,敬請期待下次的語言之旅。

右圖:沒有巴斯克語就不是巴斯克的城鎮。gabe=without ez=no herria=town
-rik=否定前名詞的變格。

<如果您要學語言的話,於拉脫維亞有感>

今天所有的店家公務機關等等都關門,是感恩耶穌,讚嘆耶穌的好日子。本人困在旅社開始構思九月份的旅程。喜歡語言的朋友,最想到哪邊去呢?
順發旅行社,語言學習團,由前中華民國高級童軍,前台北榮總實習醫師,十八歲後旅遊就沒講過英語的廖大夫領隊。
喬治亞--唯一以高加索語為官方語言的獨立國家,奇怪的字母,瘋狂的語法,適合挑戰極限的你。
亞美尼亞--印歐語單傳,千年文學傳統,學了會被亞塞拜然人討厭,適合嫌朋友太多的你。
塞爾維亞--南斯拉夫語,學會縱橫巴爾幹斯拉夫區,適合想認識正妹的你。
阿爾巴尼亞--印歐語單傳,巴爾幹的異數,字面上看不出與印歐語有一丁點關係,適合與眾不同的你。
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語東支,沒有格位的羈絆,但時態複雜,適合不甘平凡,追求變化的你。
拉脫維亞--波羅的海語,印歐語的活化石,立陶宛語的弟弟,卻沒有立陶宛語的詭譎,適合認為斯拉夫正妹還不夠正的你。
布列塔尼亞--號稱最活躍的凱爾特語,卻都是老人在講,適合從事安養業的你。
芬蘭諾基亞--和匈牙利語同屬芬烏語,據說同源字只有十個,適合覺得時間太多,英文單字都太短的你。
--同場加映:索馬利亞
閃族語,戰雲密布,居民多以打劫船隻綁架人質維生,適合無疆界記者,無國界醫師,更適合看破紅塵無家累無牽掛無求生意志的你。

<追尋巴斯克語之三>

週二我決定到格爾尼卡(Gernika)去。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在期間被德軍轟炸,經畢卡索一畫而聲名大噪。該鎮位於畢爾包東方三十五公里處,搭客運要一 個半小時,沿途竟是山地風光,九彎十拐,偶爾還可以見到幾隻羊在農地上吃草。最有趣的莫過於巴斯克傳統農房Baserri了,東一棟西一間的散佈在重山層 巒間,別有風味。
一到格爾尼卡,我一下車就被眼前的畫面驚呆了。
四個大字:"杭州飯店"
還沒聽到巴斯克語,先見著中文,當下覺得真是煞風景,不過旁邊jatetxea--餐廳倒是真真正正的巴斯克語。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格爾尼卡人口約莫一萬多人,巴斯克語人口占三分之二,算是比較有機會聽到巴斯克語的地方,網路上西班牙網友也推薦此處學巴斯克語。
由於下車時是兩點鐘,所有人幾乎都在午睡,店家均鐵門拉上,有點可惜。
在這邊招牌幾乎只用巴斯克語寫,算是比較純的巴斯克區。我順道盡了一家中午沒打烊的taberna,點了一杯咖啡,但聽到鄰桌的對話的仍是西班牙話。
出了taberna不遠處有格爾尼卡和平博物館,紀念格爾尼卡大轟炸。我剛好遇到一團法國來的中學參訪團,似乎是法國的巴斯克人,老師在講解的時候都用巴 斯克語。有趣的是法國巴斯克人講巴斯克語有濃濃的法國腔,調子旋律均像法文,連r都發法語的音,而不像西班牙的巴斯克人打前舌。同學在博物館裡面追逐嬉 戲,似乎不太理會老師的講解。在這裡可以觀察到,同學間互相是講法語的,只有在老師講解時才用巴斯克語提問討論。
下樓買紀念品時,因為店員講了eskarrik asko而發現館方人員原來會講巴斯克語。講了兩句我會的,他講了一串我倒是沒聽懂。巴斯克人的雙語能力造成學習者很大的困擾,或許真要住進農舍才找得到只會巴斯克語的人。
語言優勢不盡然取決於人口,更取決於兩個語言的使用上的地位。巴斯克人通常講一口西班牙語,而西班牙人基本上不講也不學巴斯克語,因此只要其中一個人不講 巴斯克語,就一定要改成西班牙語。即便在格爾尼卡,巴斯克語也沒有佔到優勢。感覺巴斯克語要復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追尋巴斯克語之2>

作為巴斯克大城,Bilbao幾乎沒有講巴斯克語的人。因此本人決定驅車前往坐落於畢爾包北方的小城Mungia。根據該鎮鎮中心的網路資料顯示,Mungia的巴斯克語人口約有一半,而且近年穩健成長中。
在畢爾包市中心的廣場可以搭乘Bizkaibus前往Mungia,一上高速公路,約只有二十分鐘就到鎮上了。舉目所見,Mungia的巴斯克語招牌明顯比畢爾包多上許多,有些甚至只有巴斯克語。突然間,聽到一聲呼喚

「阿嬤!阿嬤!」

回頭一看,是一個小孩騎著玩具腳踏車,旁邊還有一群小孩溜滑梯。
阿嬤者,巴斯克語ama也,意思是媽媽。眼看著這群小孩似乎是巴斯克語母語者,我決定湊過去傾聽,不知道是不是我神情太過嚴肅,我一靠近他們就不講話了。
總之我又踏上了尋找巴斯克語之旅,在巷弄間,我再次聽見:
Bai, bai(是,是....)
這次是兩個老太婆講話。我決定上前去,而且刻意堆滿笑容,像接近保育類動物一樣,慢慢的,悄悄的,不帶敵意的靠近,並講出我珍藏已久,五句中會的第二句巴斯克語。

「Mesedez, dakizue non dago autobus geltokia?Bilbora.」
(不好意思,請問你們知道到Bilbao的公車站在哪裡嗎?)
(更正確應該說 dakizue non dagoen autobus geltokia.不過當時老太婆聽得懂。)
「Bilborakoa?」(到畢爾包?)
「Sí ,sí, bai bai bai.」(Sí ,sí, 對對對!)
「Bilborakoa.....!#$%@#$^!#$%#$^@$%!#$%!#$!#%@#$%#$^@$%@#$%!#$, eta 1@#%@#$^!#$%@#$^!$%!#%!#$!%!#$% vale?」
「Eskerrik asko!」 謝謝!

 Mungia實在是小的可以,走了兩小時我就搭車回畢爾包了。不過這是第一次用巴斯克語問路,雖然沒聽懂他在講甚麼,但也算一大成就。接下來的一天我決定 到更遠的小城去,這次選的是Gernika,也就是西班牙內戰期間被希特勒炸得稀巴爛,成為畢卡索畫筆下題材的格爾尼卡。

<追尋巴斯克語之1>

雖然之前就知道在Bilbao聽不太到巴斯克語,到這邊才發現,是真的聽不太到,接近完全聽不到。大多數的招牌只有西班牙語,只有少數會加註巴斯克語,而且大多是政府機關的招牌。這有點像在台北,路上聽不太到台語,聽得最多的大概也就是捷運上那幾句。
突然間,耳邊傳來:

"Mesedez! bai, bai..."

我一回頭,原來是一群工人在撐一根桿子,講這句話的大伯年約六十,一臉絡腮鬍,只見他指示另一個年輕人要這樣做要那樣做,又機哩咕嚕不知道在講甚麼,我見獵心喜,三步併作兩步接近暴衝的姿勢奔向他們。

這群工人大概被一個狂奔的亞洲觀光客嚇到了,全部瞪著我瞧,一語不發,我也不知道如何化解這場尷尬,默默地走了。

又晃了不知道多久,一個街口外突然傳來嘈雜的人聲,原來是一群跑馬拉松的人們。很快我就發現,這群人很特別,不少人拿著巴斯克的旗子,還有巴斯克地圖的旗子,一路上喊著不知道甚麼東西。這難道是巴斯克獨立運動的遊行?
我趕緊抓一個並沒有在跑馬拉松,顯然只是跟著散步的阿婆,假借問路搭訕之。
"不好意思,請問你知道我們在哪裡嗎?
"喔,等等,我拿一下我的眼鏡;阿,我們是在這裡,對,這裡。
"請問這些人是在跑馬拉松嗎?
"對,這是支持巴斯克語(Euskera)的馬拉松,Euskera就是巴斯克區的語言。
"這樣啊。

此時,我拿出我珍藏已久,純釀一年多卻只能講出五句的巴斯克語:
"Euskeraz hitz egiten al duzu?(你說巴斯克語嗎?)
"Bai!(會!) !#$%$#^&#$^%&*^*(^&*(%^&#@%%$$%@#$%#$^$&$% eta !#$%@#$%^#$^&^#%^@%@%$%@#$%. Entiende?(你懂嗎?)
"Sí sí. Más o menos(差不多聽得懂。)
"$%$%^@$%^&*^*#@%$%#$%!%^$%^&%*^($*#&^@#$%#%!$@#%^$&%*!@#$%$!#$@!$@!$%#$%!@#%$#$^#%@$@#!$!@#$%^$%@@$%!$$!#$!@#%$^$%^@%@#$%!$#!@#%#$^$%^@$%!#%#$%#^@#%!#$%!@$!@#$!@$%!.

 然後阿婆就默默地離去了。

眼看著人群漸遠,為了追尋巴斯克語,雖然本大夫這輩子全馬半馬小隻馬都沒跑過,揹著不知幾公斤的背包還是跑了上去,不過過了幾個街口就追丟了,是為憾事。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瑞典政治人物認為:瑞典政府應在外交上承認台灣>

今天是雙十節,有人認同這個國慶,也有人認為台灣沒有國慶。無論您的政治立場是甚麼,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所謂的現狀感到不耐。

一篇瑞典議員寫的文章,建議瑞典政府在承認巴勒斯坦後,也應該想想承認台灣主權。
提供簡單的翻譯。為了行文流暢有一些加詞減詞更動,使文章更符合中文習慣。懂瑞典文的朋友,歡迎來信賜教。




"儘管巴勒斯坦並未有效控制自己的領土(原文為邊界),情勢也不穩定,瑞典政府已在最近承認巴勒斯坦。
Sveriges regering har nyligen erkänt staten Palestina trots att landet inte har kontroll över sina gränser och att statsbildningen inte är fullt på plats eller under kontroll.

有其他國家也值得瑞典這樣的祝福。該輪到那些有著成熟民主、穩定經濟、且有效控制自己領土的國家。
Detta erkännande borde därmed öppna möjligheter även för andra länder att få Sveriges välsignelse. Rimligtvis kommer turen då till länder med utvecklad demokrati, stabil ekonomi, samt kontroll över sina gränser.

在這個想法脈絡下,台灣是一個當然候選者。台灣(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建國於1912年,並且在過去的幾十年從獨裁發展至民主。
I det sammanhanget är Taiwan en uppenbar kandidat. Taiwan (officiellt Republiken Kina) grundades 1912 och har de senaste decennierna utvecklats från auktoritär diktatur till en etablerad demokrati.

作為新科國會議員,台灣駐瑞典代表是第一個和我聯繫上的。
Som nybliven riksdagsledamot var Taiwans representation i Sverige först ut att kontakta mig.

之前我並沒有對台灣投以太多的關注,但我很快就了解到,這幾十年來,台灣是如何小心翼翼的低調行事,並處在中國大陸的陰影(或是週期性的直接威脅)之下。
Från att tidigare inte ägnat denna nation nämnvärd uppmärksamhet, blev det för mig tydligt hur Taiwan under decennier flugit under den geopolitiska radarn i skuggan (och under perioder direkt hotade) av det stora Fastlandskina.

用象徵來比喻的話就很清楚了:這是大衛對抗歌利亞,民主對抗獨裁。
Symboliken blev uppenbar - David mot Goliat och demokrati mot diktatur.

台灣的例子清楚的告訴我們,世界是如何屈服在共產中國下,但又同時不想表現得太沒素養。
Det taiwanesiska exemplet tydliggjorde hur världen krupit för det kommunistiska Kina samtidigt som man inte velat låtsas om ”kusinen från landet”. Ett engagemang tog sin början.

台灣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並且直到1971年都是常任理事國。在尼克森總統和毛澤東破冰後,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台灣被逐出聯合國。
Taiwan var en av grundarna till Förenta nationerna och satt med i dess säkerhetsråd fram till 1971. Efter islossningen mellan president Nixon och ordförande Mao slängdes Taiwan ut till förmån för Folkrepubliken Kina.

實在不是一段值得當今國際社會驕傲的往事。
En handling omvärlden inte ska vara stolt över i dag.

台灣有著運行完善的民主制度和憲法。有著自主的國會、地方議會民主選舉。此外台灣也有良好的教育以及研究以及福利系統。
Taiwan har en väl fungerande demokrati och konstitution. Det hålls självständiga demokratiska val till parlament och lokalförsamlingar och därtill har Taiwan framstående utbildning och forskning samt ett fungerande välfärdssystem.

儘管我們考慮到台灣和中國基於歷史因素的複雜關係,但目前台灣並沒有和任何其他國家有武裝衝突。
Även om man beaktar den av historiska skäl komplicerade relationen till Kina, ligger Taiwan inte heller i väpnad konflikt med något annat land.

即便如此,台灣並無法像其他國家一樣得到瑞典政府的承認。現在巴勒斯坦或許可以成為效法的對象。
Trots detta åtnjuter inte Taiwan det erkännande från Sveriges regering som andra länder och territorier, nu senast Palestina, blivit föremål för.

台灣已被國際社會忽視數十年。背後的沒講出來的顧慮是,國際社會實在沒有必要得罪一個又大又強的中國。
Taiwan har försummats av omvärlden under många decennier. Bakom detta ligger det outtalade att omvärlden inte i onödan vill stöta sig med det stora och mäktiga Kina.

這是一個在比較的問題:一邊是一個小國和,另一邊是一個大市場。但一個小國的被承認獨立自主也很重要,也應該和其他較大國家有一樣的機會,在外交政策上展現公民精神。
Den här frågan visar på det lilla landets utsatta position i förhållande till en stormakt. Det är viktigt att också ett litet land ska kunna räknas som självständigt och ha samma möjligheter som ett större land varför det är på sin plats att visa civilkurage i utrikespolitiken.

有很多方法承認一個國家。可以直接承認它,透過聯合國甚至是透過貿易。
Det finns flera sätt att bekräfta en nation på. Det kan göras genom ett erkännande, genom Förenta nationerna och även genom handelsutbyte.

台灣想要和歐盟有貿易協定,也就是兩邊都降關稅,同步雙方的標準以及取消貿易定額。
Taiwan vill ha till stånd ett handelsavtal med Europeiska unionen, vilket skulle betyda mycket både för både EU och för Taiwan i form av sänkta tullar, synkronisering av standarder och eliminering av handelskvoter.

和南韓、加拿大以及美國的貿易協定看似前景黯淡,但在自由貿易國家為多數的歐盟,我們可以完成和台灣的貿易協定。
Detta handelsavtal har tyvärr hamnat i skuggan av andra handelsavtal med Sydkorea, Kanada och USA. Här kan frihandelsnationen vara en stark röst i EU för att aktivera ambitionerna att fullfölja ett handelsavtal med Taiwan.

瑞典有很大的機會提出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小國獨立自主的可能性。這和在亞洲有著和歐洲一樣的和平、穩定以及民主同樣重要。
Där finns stora möjligheter för Sverige att lyfta upp en viktig fråga om ett litet lands möjligheter till självständighet. Det är lika viktigt att det finns fred, lugn och ro och demokratier i den asiatiska delen av världen som i den europeiska.

很明顯的,比起巴勒斯坦,台灣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領土。
Taiwan har betydligt större kontroll över sina gränser än vad staten Palestina har.

最近在質詢時我問外交部長,究竟甚麼時候才是承認台灣成熟的時機。
I en riksdagsdebatt nyligen med utrikesminister Margot Wallström frågade jag när regeringen anser tiden mogen att erkänna även Taiwan?

但政府並沒有這樣的規劃。
Svaret blev att någon sådan ambition inte finns.
(直譯為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我對政府的被動態度感到遺憾。而這又是多麼令人難過,一個民主小國必須處在專制國家的陰影下。
Jag beklagar regeringens återhållsamhet och det är tråkigt att ett litet, demokratiskt land ska hamna i skuggan av en stor auktoritetsstat."

當瑞典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採取行動打算往前走時,正式瑞典政府向前邁進並承認台灣的絕佳時機。(此處潘朵拉盒子或指承認巴勒斯坦)
När Sverige nu har öppnat Pandoras ask och tagit initiativ till att gå före, borde detta kunna vara ett utomordentligt lämpligt tillfälle för Sverige att gå före och erkänna Taiwan.

而這也意味著幫助台灣獲得聯合國觀察席位,像是巴勒斯坦過去那幾年一樣。瑞典政府應該在歐盟以及聯合國提出相關問題。而這不需要等台灣方面的請求。
Därtill också verka för att Taiwan får observatörsstatus i FN vilket Palestina haft sedan ett antal år. Svenska regeringen bör driva på frågan i EU och FN och initiativet kan komma utan en anmodan frå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