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盧森堡語言政策>

最近台灣在討論英語變成第二官方語言的問題,讓我想起了一段往事。
當時在德國交換的我覺得要好好利用到歐洲的機會學學歐洲語言,畢竟台灣人常說,語言就像過敏,到了國外就會變好,都來了,不變好就太浪費了。在台灣已經學了A語言B語言和C語言的我,十分希望在經過歐洲大陸的近距離加持灌頂後,得以一飛衝天。
總之當時我除了白天上課是用德文外,晚上還跑去語言中心學俄語,並以非常有限的俄語知識硬是插到了中間的班級。畢竟不是最高級的班,老師上課除了俄文外,在講解文法的時候也會用德語,因此也還過得去。坐我旁邊的是一個個子頗矮的博士生,每次上課都問一堆問題,尤其是俄文的格位比德文複雜許多,即便是博士生,在初入俄文的時候腦筋也要轉一下才能變對格位。
有一次不知道在講甚麼,俄文老師問了:“XX你們在盧森堡也是這樣嗎?”
我皺著眉頭想,為什麼要問這個德國人盧森堡怎麼樣?下課時我便問他是不是住過盧森堡。
“當然,我是盧森堡人。”
“可是你是在德國長大?”他的德語完全聽不出有任何外國腔調,才讓我一直以為他是德國人。
“沒有啊,我大學才來的。”
“那你為什麼德語可以講得那麼好?”
“盧森堡人小時候都要學德語啊。”
“你們不是講法語嗎?”
“也要,課程先是用德語上,然後用法語上。”
“所以你的母語是德語還是法語?”
“事實上我們還有盧森堡語。”
真是個神奇的國家。因為實在太感興趣了,便上網搜尋盧森堡的語言教育。在盧森堡的官方網站上可以查到相關解說(Langues à l'école luxembourgeoise):
盧森堡為三語國家。國家語言為盧森堡語,立法語言:法語;法語、德語和盧森堡語為三個行政和司法語言。(Le Luxembourg est un pays trilingue. La langue nationale est le luxembourgeois, la langue législative, le français ; le français, l’allemand et le luxembourgeois sont les trois langues administratives et judiciaires.)
該網站的解說也如同我同學所說的,3到5歲的小朋友先學盧森堡語,6歲開始用德語認字母,學讀書寫字,之後上的課便都是以德語授課。而法語則在第五學期後開始導入,到中學一定的時候再換成用法語上課。英語則是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當作外語學習。
到這邊,對語言深感興趣的您,說不定已經想把孩子生在盧森堡了。
或許有人會說,盧森堡語是一種德語方言,並不能算是語言。這邊我不想就語言或是方言進行爭論,不過盧森堡語在語言世界的弱勢正顯現出盧森堡在語言教育上的特別之處:
在母語教育上,盧森堡不但和鄰邦接軌,也向本土紮根。
可以看到盧森堡把本土語言擺在幼稚園,但並不教認字拼寫。小學時開始學和盧森堡語相近的德語,之後慢慢導入法語,直到中學則讓法語取代德語。
雖然有著"這麼多語言會不會亂掉?"的疑惑,不過在那個盧森堡博士之後,我陸陸續續地又遇到了幾位盧森堡人,德語法語都講得極好,也沒忘掉盧森堡語。當然是否每個盧森堡人都喜歡這樣的制度,又都講得一樣好就不確定了。
對照台灣,盧森堡語、德語、法語似乎可以依次對應到本土語言、華語和英語。盧森堡在語言教育上花的功夫極深,把語言融入生活、教育當中。當然,這也和盧森堡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台灣即便依樣畫葫蘆也不一定能成功。只是若還在用多益成績當作語言教育成功與否的指標,語言教育的改革則是肯定不會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