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關於語言學習,我想說的是......>

有讀者來函,詢問語言學習的攻略。小弟事實上不是甚麼多了不起的行家,但在這圈子好歹打滾了幾年,還順利念完大學拿到執照,家人都驚呆了。
如果你的學業很繁雜,或是工作很忙,可是你又很想學好一個語言,上語言學校不可能,出國三天都要排班請年休,有幾種方式可以讓你有限度的學習。
<要不要上課?>
基本上,能上到課的語言都不是甚麼太驚奇的語言,要不要上語言課的論戰一直都有,基本上個人不會太反對,但不能對上課本身有太高的期待。
上課是維持一種紀律,一個禮拜一次或兩次,讓你接觸這個語言,也讓你有藉口在家接觸這個語言,但這絕不表示光靠上課就可以學會語言。如果你決定上課,強烈 建議你選擇用這個語言為教學語言的課程,切勿有一種一定要中文講解才聽得懂的迷思,越早進入全外語教學,越有幫助,因為那才是真正在學習的時刻。好的老師 通常都是好的演員,因為他可能是你在台灣認識的唯一該國人士,所以他要盡量呈現出他同胞的所有風貌,也要盡量扮演各種個性,各種行業的人來和你對話,在有 限的時間裡發揮"類習得"功效,這不是簡單的事,老師也要時間才有如此功力。我看過太多補習班同學繳錢幫老師練中文,幾期上完,老師中文變好了,同學還是 只會打招呼。以教月份星期來說,西斯拉夫語有自己一套用詞,而且同個字在波蘭語和捷克語還表示不同月份。經驗老到的老師每次上課就裝作時間失憶,抓人問今 天幾月幾號星期幾?那明天幾月幾號星期幾?這當然不是非常自然的語境,但這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如此常用的話語頻繁地出現,否則上完月份日期說法,很可能一 直到C1課堂裡都不會再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日文一級考過的同學一月一號一月二號還會講錯,因為N4學完就沒再用過了。現在有許多活動不用上課也可以固 定接觸到外國人,算是一種很好的管道。

<踏出舒適圈>
最近很流行講踏出舒適圈。坦白說我很喜歡待在舒適圈,但在語言學習,年輕時最好不要待在舒適圈。語言的舒適圈可以大概分為兩類,一種是語彙上的舒適,一種 是語法上的舒適。舉例來說,日語韓語之於中文就是語彙上的舒適,而德語之於英語是語法上的舒適,卻沒有語彙上的舒適。古有明訓,人生太舒適,很可能會安樂 死。因此年輕時盡量選擇不同語系的語言擴展語法視野,不同文化圈的語言擴展語彙視野。
好的語彙視野,在語言學習上幫助很大。諸位已經會中文,基本上已經通曉漢字文化圈的語彙基礎,但如果你還想更上一層樓,你可能還需要一個非英語的日耳曼語,一種羅曼語,一種斯拉夫語,一種突厥語,標準阿拉伯語以及波斯語,一種梵語詞彙豐富的印度語。
好的語法視野,可以讓你在學新的語言時不那麼受到驚嚇。諸位已經會中文和英文,很可惜兩者在這方面沒甚麼幫助。你可能需要一個膠著語(以助詞和語尾變化為 主的語言,如日語、韓語、土耳其語),一個格位滿滿的屈折語(如立陶宛語、俄語),一種時態比英文多的語言(如西班牙語)來當作類推的基準點。
但這也是一把雙面刃,有時詞彙太相近意思卻不一定完全一樣(韓文的"文章"和中文的文章),或是語法相近卻在細節處不一樣(例如否定語句波蘭語變格,捷克語不變),若遇到這種狀況要特別留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